前段時間替哥哥嫂子去參加我小侄子的家長會,驚奇地發現一個問題:家長們在和老師溝通時,更多的關注的不是學習,而是孩子們奇奇怪怪的小情緒。
你是否在生活中見到孩子這樣的情緒?

有一件事情,如果不按照他的意思去做,他就會大發雷霆,儘管他不知道自己想的是不是對的,就是固執地想讓你那麼做,並且就現在!
《爸爸去哪兒》中,有次爸爸和孩子們玩跳繩表演,不久遊戲結束,拍攝進入下一個環節,但是田亮的兒子小亮仔,沉浸在剛才的遊戲中出不來,非要爸爸陪他一起玩跳繩。爸爸三番五次提醒亮仔,我們要進入下一下個遊戲了,小朋友們都走了,亮仔開始嚎啕大哭。

我一方面欣慰家長們終於開始在乎孩子們的情緒管理和性格養成,一方面又心疼家長們找不到處理這個問題的有效方法。於是開始網搜各種資料,
美國媽媽在面對孩子發脾氣時是怎麼辦的呢?
具體如下

(1)説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美國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教會,情緒分為哪幾種,並且能在爆發時認識到自己是哪種情緒,從而採取相應的疏導方法。而我們的孩子在發脾氣時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只知道自己不舒服。
家長可以通過用卡片教孩子畫表情的方法,慢慢引導孩子認識到人有很多種情緒,自己在煩躁時是屬於哪種,由於什麼原因。學會了以後,甚至在我們忽略孩子的情緒時,可以通過他畫的表情知道他現在是怎樣的心情。

(2)變「小黑屋」為「避風港」
認識自己的情緒之後下一步就是如何疏通。
美國的家裡或者教室裡,都有一塊獨立的區域,叫quiet and safe place,在孩子出現不好的情緒時把他放在這裡,冷靜一下。一個象徵性的區域會讓他發現自己正在做什麼,也更好進行自我疏通。
這讓我們不由自主的想到家裡的小黑屋,同樣是一個釋放情緒的地方,為什麼產生的結果不盡相同。因為我們一開始就灌輸那是「懲罰」,是用來震懾孩子的地方,當孩子發脾氣起我們把他放進去,嚇得他不敢吵鬧。
但其實真的教會孩子管理情緒了嗎?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