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鄰居是一個公司高管,但有一次這個女強人卻跟我說,她最頭疼的事情不是工作,而是催孩子。
從做早飯開始,她就催孩子起床。
孩子起床似乎很困難,好不容易坐起來,還要呆上半天才肯穿衣服,然後是催洗臉、催刷牙、催吃飯……
伴著自己的嘮叨,孩子好不容易吃完飯,又要催他拿書包、穿鞋子、趕校車……
就這樣,還沒開始上班,她的精力就在各種「催催催」中消耗掉了,好心情也一掃而空。
《簡單父母經》的作者培恩說,現代人過度使用的一個詞就是——趕快。
好像無論大事小情,都有「截止期限」,只有越快才越好。
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往往也是我們焦慮的根源。
而我們又總是有意無意地把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造成孩子逃避和磨蹭。
有個美國心理諮詢師有4個孩子,是的,4個,而且還都處在學齡期。
所以她每天早上都要大喊:
快點!該起床啦!
你怎麼還沒洗臉!
回來再弄吧,趕緊走!
你的書包呢!
這有時簡直就是惡夢。
更讓她沮喪的是,催促不僅沒讓孩子變得自律,反而更容易急躁、發脾氣,經常因為一塊麵包鬧矛盾,或者伴著哭聲去上學。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想通了問題所在:
當她在催促孩子的時候,是在把孩子的問題,往自己身上攬。
於是,她決定把責任還給孩子們。
她告訴孩子說:
從明天起,早上7:15她會準時出門,不會再等那些賴床、磨蹭的人了。
結果第二天早上兩個女兒很準時,兩個兒子磨磨蹭蹭沒有趕上媽媽的車。
媽媽也說到做到,真的沒等他們。
當兒子們向她抱怨上學遲到時,她說:
準時上學是你們的責任,我的責任是送你們上學。但我相信你們會做得更好,我建議你們頭一天把書包準備好,按著時間表,6:40起床, 6:50吃早飯。這樣你們7:10就能準時出發了。
其實我們要做的,就是像這位媽媽一樣,把責任還給孩子。
Facebook上曾經流傳過美國一個中學校長給家長的「校規」說——
如果你想把兒子忘記帶的課本、食物、作業等拿給他,停!
請你轉身離開。
你的孩子會在沒有你的情況下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忘了帶午餐?餓一頓你就會記住;
忘了帶作業?那就等著被老師或家長懲罰吧;
忘了帶鉛筆?自己找同學借吧。
總之,讓孩子明白——你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催促不僅讓孩子焦慮、煩躁,還會給他造成這樣一種意識——
你一個人不行,只有靠我督促,你才能按時完成自己的事。
所以我們能經常見到這樣的風景——
一個磨磨蹭蹭的孩子,伴著一個著急上火的媽媽。
其實,要避免孩子拖拉磨蹭,不妨換個方式。
比如引導孩子自己想像後果:
王老師說活動9點開始,你覺得要是遲到的話會怎樣?
或者給孩子選擇式的思考:
如果6點出發,我們就能在電影開始前趕到。你要是不抓緊,那可就看不到電影開頭了。
不過,最好有個時間表式的規則,引導孩子養成守時的習慣。
一開始會很困難,孩子可能不配合,但貴在堅持,如果你能堅持下來,我想,你一定會發現孩子沒你想的那麼難纏。
當然,前提是你別再把孩子的拖拉磨蹭當成自己的問題。
只有你不再急躁,孩子也才會減少焦慮和煩躁,才更容易專注自己的問題,行動也才會更有效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53016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