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媽最近總愛分享她家的趣事。樂樂到了牙牙學語的年紀,已經學會用簡單的詞語表達自己的心情了。
比如在廁所里拉完臭臭,還沒給他擦屁股,他就會指著便桶的水箱說:「衝衝!」要是誰惹他不高興了,他會說:「媽媽出去」和「爸爸進來」 。
樂樂媽唯一覺得焦慮的是,有些詞語樂樂怎麼也發不准音,喊姥姥的時候,嘴裡說出來的永遠是「raorao」,怎麼糾正都不行。可同齡的孩子卻一點問題沒有,寶寶以後會發展成大舌頭嗎?
其實大可不必那麼在意,但有以下3點錯誤,父母在孩子學說話時不能犯錯。
1、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保證語言規範
孩子學語言是模仿的過程。想要寶寶說出符合語言邏輯的話,首先要規範父母自己的語言邏輯,如詢問寶寶要不要吃東西,應當用正確的語序:「你現在要吃東西嗎?」而不是「你要吃東西嗎,現在。」雖然兩種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都沒有太大差別,但寶寶長期接觸語言邏輯混亂的話語,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將來的表達方式。
2、不要學孩子奶聲奶氣說話
小寶寶奶聲奶氣的發音,聽起來又萌又可愛。但如果父母也學著他們的腔調說話,無疑讓孩子失去了一次學習正確發音的機會。甚至會傳遞錯誤信號:你這樣說,爸爸媽媽很喜歡。為了「討好」父母,孩子會故意讓自己的發音有誤。和孩子說話,儘量保證吐字清楚,發音準確。
3、不用頻繁糾正孩子發音
一般來說,孩子最先會發的音都是較簡單的一類。他們最發音不準確的是翹舌音、前鼻後鼻音。這是因為孩子的口腔發育並不十分完善。對於發音問題,不要總是耳提面命地糾正,多想辦法讓孩子的口腔肌肉得到鍛煉更好。比如讓孩子吃一些有嚼勁但好消化的食物,教孩子吹吹氣球等等,通過促進口腔肌肉發育,促進孩子發音問題的改善。
孩子學說話,既是循序漸進進行詞匯積累的過程,更是生理自然發育的過程。家長們切莫太過心急,保持良好心態,一切自然會水到渠成。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