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靜(親寶寶特約作者,8歲男孩媽媽,語文教師。性格實在到有點傻氣兒,認真生活,用心分享)
1
朋友靜自小和奶奶一起長大,弟弟一直待在父母身邊。小的時候,沒覺得有什麼。記憶中,媽媽去接過她好幾次,靜哭喊著不肯走。奶奶開始在一邊抹眼淚,後來就摟在懷裡,說什麼捨不得。
讀中學的時候,奶奶家要走半小時,媽媽家只要五六分鐘。每次,靜都會回奶奶家,那才是自己家。
高二時,奶奶突然去世了。靜覺得,天都塌下來了。每次走到路上,看到老太太,都會想起奶奶。
也是那時,靜找理由,學習忙、路途遠,一定要住校。因為,靜覺得,奶奶沒了,住哪都一樣。
靜說,她愛奶奶。所以,從沒有抱怨,未曾在媽媽身邊長大。可是,奶奶去世後,她內心真的好孤獨。爸爸媽媽對自己很好,可不是住在心裡的那個人。
每次遇到選擇的時候,身邊的朋友都會找父母詢問;每次委屈的時候,他們會跟父母哭泣。靜從來沒有,為此,她更加悲傷落寞。
這些年,每次回家,都腳步匆匆。媽媽對自己細緻周到,會想:要是在媽媽身邊長大,哪裡會這麼客氣;媽媽偶爾疏忽,會想:要是在媽媽身邊長大,哪裡會不記得這些。
靜每次有這樣的想法,都會馬上糾正。自己也覺得,媽媽如此盡力,自己怎麼會這麼刻薄。
都說,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但,靜真的不是。母女都想彼此靠近,卻總是隔著一些先入為主的記憶。
祖孫相依,讓孩子更深層次地面對了親人的逝去,以及由此造成的空白。
父母想改變這一切,要麼祈禱孩子活得粗糙些,一切不在意。要麼,刻意地去拉攏、去補償。溝壑已存,有些能夠填平,有些就只能如此了。
2
林清玄講過一件事。
他和朋友在那個災荒的年代,都是吃番薯長大的。朋友做了一家大公司的經理,林清玄約他去吃番薯稀飯。
朋友斷然拒絕,「我從小就是吃番薯稀飯長大的,十八歲那一年我坐火車離開彰化家鄉時,在火車上就發誓,這輩子我寧可餓死,也不會再吃番薯稀飯了!」
可是,同樣吃了那麼多年的林清玄卻沒有這樣痛苦的情結。
林母在那個貧乏的時代,在單一的食材上費勁了匠心和巧意。
番薯葉子,剝皮去絲,火炒清煮,滿口的翠意。
烤番薯,是孩子考第一名時的獎勵,紅色的番薯是孩子滿心的榮耀。
番薯切成一寸見方,和鳳梨一起煮,酸酸甜甜,是最好的點心。
番薯切成薄片,用糖、麵粉和雞蛋打成糊狀,油炸,做成餅乾,口水都會流出來。
……
相比之下,林清玄和朋友雖然吃同樣的食物長大,但,一個是母親的花樣百出,一個是經年累月的番薯稀飯。一個是艱苦化成的甜美,一個是誓不再見的痛苦。
都是因為,媽媽的用心不同。同樣的生活,有人過成了詩,有人亂成了麻。心思不同,應對不同,結果也自然不同。
在孩子的心裡,存下的心思就是孩子內心的溫度吧。
所以,林清玄能寫下那麼多細膩溫情的文字,閒也好,淡也好,各有味道。
而他的朋友,一路廝殺,一路拼爭,只為了逃離那碗「番薯稀飯」。
歲月不言,可是,在孩子身上,相應追責。
3
原生家庭的溫度,決定孩子的心理能量。
存下什麼,自然收穫什麼。
我們可以接受孩子只是販夫走卒,但是,卻不想他是一個心靈流浪者。
陸小曼是民國的名媛,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時髦和前衛,無人能及。十里洋場,風花雪月。
可是,她富有只是物質,內心是個窮光蛋。
揮霍金錢,揮霍情感,揮霍自己。為了成全自己和徐志摩的婚外戀,倉促墮胎;墮胎傷了身體,為了逃避身體的痛苦,又染上大煙。為了歌舞交際,又荒廢了才華。
梁啟超說,徐志摩和陸小曼成婚,就是陷於滅頂之災。後來,為了陸小曼的舞場宴會和煙槍病榻,徐志摩四處奔命,36歲死於飛機失事。
一代才女,將一手「好牌」玩成了一個「輸局」。
回顧她的原生家庭,父親是金融家,自然不管女兒瑣事。媽媽雖出身名門,卻是一個封建女人,見識短淺、脾氣暴躁、強勢無理。
陸母認為,女人終歸是男人的附屬品。才華橫溢,只為釣得金龜婿。既有金龜婿,就該菸酒縱橫,肆意享受。
陸母教會了女兒奢靡的生活,卻沒給她內心的溫暖去滋養自尊、自立的品格。
不得不說,陸母將女兒養成了一個精神上的窮人。陸小曼悲情的一生就是對原生家庭的錯位的追責。
4
一日下課,女兒問媽媽,「為什麼別的媽媽都給孩子講睡前故事,你怎麼沒給我講過!」
媽媽說:「媽媽忙,哪有時間,不得給你賺錢嗎?」
孩子沒關注答案,又玩別的去了。小易也在身旁,會意地看了我一眼,還親了一下,因為,他有一個講故事的媽媽!
從小,小易就是在故事中入睡的。前一段,小易在作文里寫道:「我最愛媽媽,因為她每天都給我講故事!」
講了這麼多年的睡前故事,真的與賺錢忙碌沒有那麼大的關係。
好多媽媽沒堅持下來,是少了那份用心。好多人沒有堅持,找各種理由,忙、沒用、手機故事一樣。
真的不一樣,孩子都喜歡爸爸媽媽講的故事,因為,這故事是有溫度的。
閱讀是孩子看世界的平台,想把「世界」放在孩子的案頭,就是帶著孩子,一字一句,去看看書里的世界。
現在,我們都不想虧欠孩子。漂亮的衣服,環保的玩具,別人有什麼,就會讓自己的寶寶有什麼。
虧欠的,只有耐心。手牽手一起走的耐心。
5
付出的耐心,投入的熱情,都會變成孩子心裡的「存單」。反之,偷過的懶,犯下的錯,都會變成欠下的帳。
孩子長大後,也許就會追責。就像《決戰食神》里的高天賜,永遠記得爸爸不允許他進廚房的傷害;就像許多年前的謝霆鋒,叛逆地不承認自己的爸爸,「我不是誰的兒子,我只是謝霆鋒!」
或者孩子不會說、不會問,但,歲月、情感、經歷都必然會追責。孩子迂行流過的汗水,都將變成父母因懈怠而流的淚水。
林清玄說,人的生存需要陽光、空氣、水和一點點關心。
為人父母,為了未來不虧欠,今日更需努力。親子銀行,多些儲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47755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