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什麼時候可以甩掉紙尿褲,換上可愛的小內內,自己如廁呢?
寶寶發育過程中,如廁訓練是寶寶邁向獨立、自我滿足並且開始有自覺意識的重要一步。
寶爸媽們既不能拔苗助長又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大力參與來幫助寶寶完成這一重要工程。
不當如廁訓練有危害
訓練寶寶如廁需要根據寶寶正常的自然發育規律來進行。
寶寶進行由大腦控制的自主排便,需要在神經肌肉發育趨於成熟、具備一定認知能力,
而且心理上準備好的時候開始,提早開始訓練反而會導致寶寶生理不適應和心理困惑。
傳統把便行為破壞孩子自我隱私感的建立。
傳統把便行為,和正確的如廁訓練不同,不顧及寶寶的意願,也不尊重和引導寶寶,
特別是在公眾場合的把便,隨意把寶寶外[生.殖.器]外露,
甚至引來成人的過分關注和談論,完全不注意保護孩子隱私,影響孩子身心發育。
到幼兒園時期,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隱私感時,就需要花費更大精力。
在嬰兒期把便,不利於寶寶髖關節的發育,甚至脊柱發育也受到不良影響。有的孩子過早進行如廁訓練或不當把便與長大後的功能性便秘和大便失禁有一定關聯。
什麼時間開始如廁訓練
如廁訓練開始的時間有明顯的文化、種族和家庭計劃的差異,但要避免在一歲前開始如廁訓練。
一般而言,孩子在一歲半到兩歲左右時就可以開始學習自己上廁所了,
但孩子年齡更大些時訓練如廁會更加容易些,爸爸媽媽們需要摒棄拔苗助長、希望速成的心態,
讓孩子順其自然慢慢適應,等孩子具備自我控制的能力後在進行如廁訓練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孩子還沒有做好準備,過早進行相關訓練反而會事與願違,切莫操之過急。
出現7個信號 可以自己如廁啦
成功訓練寶寶自主如廁的秘訣在於「時機」和「耐性」。
雖說大部分孩子在一歲半到兩歲左右開始如廁訓練,但孩子發育程度有個體差異,
有的孩子可能一歲半就對自己上廁所感興趣了,
有的孩子可能要等到兩歲半,所以並不一定要絕對按照這個時間,
不用糾結於具體哪個時間,更重要的是要遵從孩子自己的情況,當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準備的時候開始如廁訓練。
通過以下幾點判斷你的寶貝是否準備好: ico
1.表現出對馬桶、坐便器或穿內褲感興趣;
2.能聽懂你的指令並乖乖的照做;
3.想上廁所時,能用語言、面部表情或其他姿勢來表達;
4.膀胱功能進步,能保持兩小時以上屁屁乾爽;
5.在尿布上尿濕或便便後會抱怨不舒服;
6.已經學會拉下褲子和提起褲子;
7.能在坐便器上坐下和站起來。
如果孩子能做到上述大部分內容,那麼你的孩子已經做好了如廁訓練的準備。
如果大部分都沒有做到,那麼稍安勿躁,特別是如果近期有一些重大事件,
如生病、搬家或迎接家庭新成員的到來等,更要先耐心等待。
一旦孩子做好準備,爸爸媽媽們就要保持輕鬆的、積極樂觀的態度,有條不紊地開始訓練。
如廁訓練有方法 ico
灌輸如廁概念:
開始如廁訓練首先要把上廁所的概念灌輸給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言傳身教,
同性大人上廁所的時候帶上小寶吧,邊做邊解釋或讓寶寶觀摩家庭其他成員如何使用馬桶。
接觸熟悉坐便器:
把坐便器放置在衛生間裡,開始時也可放在平時寶寶經常呆的地方。
鼓勵寶寶試著坐坐看(開始時穿不穿紙尿褲、脫不脫衣服都可以)。
即使他(她)只是坐在馬桶上,也要不斷表揚他(她)在不斷嘗試。
如果寶寶對坐便器或馬桶很抵觸,或一時掌握不好用法,那麼不要強迫,過段時間再嘗試。
脫掉尿布用坐便器:
當孩子習慣並很樂意坐在坐便器上之後,就可以試著給他取下尿布
坐在坐便器上方便,但要確認寶寶的雙腳舒適並且牢固地放在地上或腳踩凳上。
為了促進寶寶更好地適用坐便器,
讓他(她)在沒有包尿布的時候多在坐便器周圍玩耍,提醒寶寶在想便便的時候用坐便器。
每天定時嘗試:
讓他(她)在一天內的幾個時段試試自己在坐便器或馬桶上坐個幾分鐘,
從每天蹲一次增加到每天幾次,讓坐便器稱為孩子生活中的習慣。
觀察並迅速回應上廁所的信號:
寶寶有便意時通常會有一些「專屬」的信號,
如咧嘴、打抖、蹲下或觸摸【下體】,一旦發現孩子有這些信號,立即帶他(她)去廁所。
拉拉褲代替紙尿布:
當寶寶經過幾個星期或更長時間學會在坐便器上解便後,可以把尿布換成訓練褲(拉拉褲),
拉拉褲最大特點是可以像小內褲一樣脫下穿上,腰部彈性設計可以防止滲漏和滑脫,是寶寶如廁訓練的好幫手。
為了讓孩子感受這一大「進步」,可以帶寶寶去選購拉拉褲,教會孩子穿脫拉拉褲,避免背帶褲、腰帶、緊身連體衣褲等不方便穿脫的衣物。
等寶寶適應穿脫拉拉褲順利如廁後,平穩過渡美美地穿小內褲就指日可待了。
如廁訓練過程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和陪伴,有進步時給予鼓勵,而不是呵斥、負面評價,更不是與「別人家的孩子」對比。
要讓整個訓練過程積極、自然、自願,這樣才能順利完成這一過程,通常如廁訓練完成的平均年齡為兩歲半左右。
ico
ico
ico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47428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