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和媽親?
因為 孩子在幼小時對母親有著本能的依賴,所以, 母親的性格、語言和行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某天,一位身為大學教師的朋友跟我聊起他那上國小三年級的孩子,夫妻兩個都是博士,朋友的妻子還是「海龜」,
可兒子的成績是班級倒數第一,他問我為什麼,我說主要你的夫人太能幹了。
他還以為是開玩笑呢,認為我在指他夫人忙於事業,就說,沒有,我老婆每天陪他寫作業,就是每次不到五分鐘,就火冒三丈,對著孩子大叫「你怎麼這麼笨!」。
我說,你看,問題就出在這裡,你兒子的母親太聰明瞭,他這麼小怎麼可能比他母親聰明呢?
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習慣不往母親性格的反方向發展並承襲母親的優點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母親在孩子面前必須收斂起自己的鋒芒。
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談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評、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母親咄咄逼人的態度、尖酸刻薄的語言、駕馭一切的行為和自以為是的判斷,對孩子的自尊、自信的傷害遠大於應試教育。
而對於孩子來說,從他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對母親這個角色的要求,幾乎是永恆不變的。
(1)媽媽在進家門之前,務必提醒自己:
忘掉所有單位裡不愉快的事情,孩子需要母親很快樂,千萬不要把與孩子無關的壞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
(2)當孩子來問媽媽,「這個字怎麼念」時:
最好不要馬上就回答他,最差的回答是「你怎麼連這個字都不認識」。
可以說:哎呀,我也不認識,我們一起查字典,好嗎?
(3)當孩子告訴媽媽今天考試沒考好時:
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孩子這時正緊張地觀察著媽媽的臉色呢。
讓孩子把卷子拿出來,和孩子一起分析錯在哪兒。最後要鼓勵他:你看,你弄明白了下次考試就不會錯了。
(4)當孩子在做什麼比較重要的事情之前表現出膽怯時:
千萬不能不以為然或訓斥他膽小或表現得比他還緊張。
(5)當孩子遭受失敗或挫折時:
媽媽要冷靜地告訴孩子失敗只代表一時,不代表孩子終生失敗。
(6)媽媽不要在孩子還沒把想說的話表達清楚時:
就自以為是地搶先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缺乏主見,缺乏是非判斷能力。
(7)媽媽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說話的方式。
假如母親在說話時經常直指孩子的弱點,以諷刺、批評或要挾,孩子內心會很受傷害,因為這個傷害來自於他最親近的人。
(8)媽媽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語言的數量。
千萬不要嘮叨,事實上,最讓孩子害怕的是母親的沉默。
所以,與其嘮嘮叨叨,不如用簡短的語言告訴孩子他所犯的錯誤所在,接下來,沉默肯定比繼續說話更有用!
不要以為孩子不懂,他雖然裝得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但實際上在觀察母親是否把所說的事當真。
(9)總之,媽媽在家就是媽媽,不是職業女性。
媽媽應該照顧好孩子的生活起居,關注到孩子內心的起伏變化,關心孩子的一舉一動,呵護好孩子幼稚的情感,培養好孩子的性格。
假如希望自己孩子將來能夠超越自己,那麼,再能幹的母親,
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表現得「笨」一點、「和風細雨」一點。
這樣的話,孩子會很有成就感地感到他比他媽媽「聰明」和「敏捷」,
他覺得他每天都在超過媽媽,直到有一天,他真的超過了媽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46223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