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成年人、尤其是成年女人,對待零食的感情總是又愛又恨。
比如說我吧,如果某天有人在我電腦旁放了零食,那這一上午我都不能好好過了。
吃之前在「吃與不吃「」之間動搖,開吃之後在「多吃一口還是少吃一口」之間搖擺,終於吃完了又開始悔恨,媽蛋,怎麼這次又吃光了!!
而對於「成為寶媽」的女人來講,她眼中的零食就更可怕了,因為它們會影響寶寶的正餐、會導致肥胖、會養成不良的就餐習慣...
但是這些黑鍋,零食真的應該背麼?
NO!
孩子吃零食,完全是正常的生理需要好嗎?
寶寶的胃容量只有他的拳頭那麼大,與他們的消耗量完全成反比。
正常的一日三餐根本不能滿足孩子的能量需求。
就看看他們的活動量吧,成天跟剁了尾巴的猴兒一樣有木有?上躥下跳的一會兒都停不住有木有?
一旦能量需求跟不上所需(說人話就是一旦感覺到餓),脾氣就會變狂躁,所以,在正餐之間,需要給孩子提供必要的零食。
什麼樣的零食可以吃?
零食之所以稱之為零食,最大意義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在兩餐之間給寶寶補充一些營養和熱量,讓寶寶不至於太餓。
很多媽媽都把「進食量」作為吃沒吃好的最高標準。
殊不知,僅僅是吃飽而沒吸收足夠的營養,也會影響發育。
所以,比起吃多少,吃什麼就顯得更為重要。
寶寶的零食,更推薦營養密度高的食品
美國膳食指南指出,在同等營養的前提下,熱量和鈉含量越低,「營養密度」(nutrient density)就越高。
這類食物即便吃很少的量,也可以提供大量的營養,而不會造成強烈的飽腹感影響正餐。
相反,如果用低營養、高熱量的食物占據了寶寶的胃,他們就失去了吸收更多營養的機會,甚至可能影響身體和大腦的發育。
哪些屬於營養密度高的食物?
西爾斯在喂養指南里,提供了一些高營養密度食物的例子:
三文魚
燕麥片
藍莓
鱷梨
酸奶/奶酪
西蘭花
西紅柿
菠菜
雞蛋
紅薯
豆類/豆腐
亞麻籽仁
扁豆
鷹嘴豆
堅果醬
以上這些食物,不僅營養密度高,熱量小,而且營養很豐富,都屬於「好吃、好使、不占地兒」的種類。
上文咱們說過了,寶寶胃小能量消耗卻大。
你知道嗎?這大量的能量消耗中,60%都是被大腦消耗掉的。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營養總是被優先輸送給大腦,然後才會被提供給其他的器官。
所以,除了必要的營養,
還應該吃一些「促進大腦發育」的零食
多吃富含這4類營養物質的食物,有利於大腦發育:
抗氧化劑 :
流動的自由基會在血液里分解大腦的細胞,而抗氧化物能夠對抗自由基所帶來的傷害,防止大腦老化,增強記憶。
食物推薦:深色莓果(藍莓、黑莓、草莓、樹莓)、深色蔬菜(胡蘿蔔、番茄、菠菜)
Omega−3脂肪酸:
當大腦在修補恢復和更新整理時,需要許多的Omega-3輔助,Omega-3脂肪酸不僅對寶寶的大腦很重要,還能幫助視力發育、穩定情緒。
食物推薦:深海魚類、核果類(核桃、亞麻籽、花生醬)
膽鹼:
膽鹼能促進大腦發育、增強記憶力,協助大腦和身體各部位之間傳送信息。
食物推薦:蛋黃、瘦牛肉、酸奶、西藍花、豆類
復合碳水化合物:
大腦和神經系統最重要的營養物質就是葡萄糖,腦力活動緊張時,耗氧、糖量相應增加,而碳水化合物就是轉化為葡萄糖的能源擔當。
科學實驗證明,食用碳水化合物與IQ有關,逐漸釋放能量的「復合碳水化合物」比「精鍊碳水化合物」更適合大腦發育,直白點理解就是吃粗糧比吃細糧更容易提升IQ。(此處粗糧、細糧只是舉例)
食物推薦:全麥食物,粗雜糧,糙米。
這些小零食,都能給寶寶一個更強的大腦,每天吃一點,就能不知不覺給寶寶的大腦補充很多能量。
上面這些食材變成零食長什麼樣?
有些食材洗乾淨就是現成的小零食,除此之外,還可以做一些混搭:
各種水果+酸奶:大寶寶可以分開吃,小寶寶可以混在一起打成泥做成奶昔。
蒸五穀雜糧:蒸紅薯、蒸南瓜、蒸麻山藥(一歲之後可以蘸蜂蜜)。
魚肉塊+橄欖油:蒸鱈魚、蒸三文魚的時候加幾滴橄欖油。
鮮蔬菜+堅果泥:煮西藍花、煮胡蘿蔔、煮菠菜,很多媽媽說寶寶不愛吃蔬菜,那一定是你的打開方式不對,如果不愛直接吃,可以蘸花生醬、芝麻醬,也可以試試蘸水果泥,比如牛油果泥、香蕉泥。
燕麥片+牛奶:這對伴侶是一道非常美味的零食。
適量的果乾+堅果:葡萄乾、蔓越莓干,核桃等。果乾糖分比較大,食用要適量。還不能直接食用的小寶寶可以研磨成粉加入輔食泥。
全麥麵包\全麥餅乾
零食的正確打開方式
零食的份量不用太大
初加輔食的寶寶,每減一點奶量,就可以增加一點零食。
對於2歲之後的寶寶,一個牛油果+一小碗酸奶,或者5cm長的麻山藥蘸蜂蜜,就是一份很好的零食了。
零食的性狀要適齡
初加輔食的時候零食提供泥狀,等寶寶適應之後大概8、9個月之後就要及時換成手指食物,鍛鍊自主進食順帶練習手部精細動作。
食物太精細,不利於腸胃的蠕動,會影響食慾。
零食不能無節制供應
零食的安排雖然比較有彈性,但也應該做到大致的定時定量,在食用量上不能超過正餐。
安排在兩餐之間,讓寶寶形成規律,知道「這個時間可以吃一些點心」,或者「媽媽不讓吃餅乾,因為馬上要吃午飯了」。
過量或頻繁的吃零食勢必影響正餐,也就浪費了我們良苦用心的意義。
不要制定嚴格的「無垃圾食品」規矩
物極必反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過於嚴格的禁止,會激發孩子更加強烈的慾望。
最好的方式是提前協商好。
就拿糖和甜點來說,可以約定一天只吃一塊糖,或者每周有一天可以是甜點時間。
CC現在去超市見了糖偶爾還會要,基本只要她開口並答應每天限量吃幾塊,我就會買。
但通常,堅持不了兩天她自己會先忘了要吃糖這件事,最後的結果都是被我吃掉了,此處表示略尷尬、略心塞、略想死。
很多見了糖就沒完沒了的孩子,大都是父母沒有公平的跟孩子制定規則,要麼限制過於嚴厲,要麼妥協太沒底線。
總結
零食好不好,要看你怎麼理解。
但不管你怎麼理解,寶寶的零食該給也是要給的。
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把零食變得和膳食一樣有營養,讓它含有健康豐富的營養,而不是僅僅覆蓋著糖衣的碳水化合物。
培養一個合格又聰明的小吃貨,一定要從娃娃抓起!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