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傳小故事:
月子裡總感覺老公哪裡不一樣了,分外殷勤,竟讓我稍稍不習慣了!直到有一天,聽到婆婆說起我生娃時候的一個梗……
我是初產,生得又比較慢,宮口遲遲不開,期間疼痛自不必說。開宮口一上午,遭到護士一臉鄙夷:「到現在宮口才開兩指,這啥時候才能開十指生出來啊!」
說著無心聽者有意,據婆婆說,當時老公臉「唰」一下就白了,整個處於懵逼狀態,也不顧忌什麼了,拉著護士就問:「啥?那地方要開十個指頭!」
護士:……
婆婆:……
護士和婆婆都沒懶得給這貨解釋「開十指」是不是「十個指頭」,不過自此,家裡的「懶癌老公」正式晉級「暖心奶爸」。
其實這也怪不得老公,上產前課程那陣子,他正在外地出差,緊鑼密鼓地給寶寶賺奶粉錢,於是生娃的很多東西他都處於懵逼狀態,聽到婆婆說這個梗,我才恍然,什麼備皮、開十指、側切等等產房術語,著實應該讓娃他爸也都了解了解。
二、宮口開十指,真真不是十個指頭!
1.開了「10指」就「要生」了
開宮口,是指子宮頸口擴張,胎兒在子宮內生長,瓜熟蒂落時,子宮頸口逐漸打開,寶寶順著打開的宮頸口出生。
宮口開了1指大小時,說明還沒有真正動產;當宮口開3指大小時,就可以進入待產室了;當宮開至9指寬時,准媽媽會被推進產房,上手術台。 當宮口開10指大小時,就是「要生了」,准媽媽要全力以赴迎接寶寶。
2.什麼是開十指?
說了這麼多,開十指到底是不是是個指頭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們來看看娃他爸眼中的「十指」是多寬:
看到了吧,15cm!我的手還算是比較小的呢(麼有美顏,所以美醜請自動忽略==)~
正常情況下,寶寶在孕晚期會「自我調節」,最終頭部朝子宮口,成為最先脫離媽媽身體的部位。而胎寶寶頭部最大的徑線:雙頂徑,一般足月時能達到9.28±0.50cm。也就是說,媽媽開宮口10cm,才可以順利娩出胎兒。
所以「開十指」,指的是10厘米,並不是10根手指的寬度。而醫生是用手指來檢查宮口擴張到多大的(那滋味兒,經歷過的寶媽都知道有多酸爽==),因此,宮口開10cm多稱為「開十指」。
三、宮頸管消失
現在想想,幸虧當時醫生沒有跟老公說「宮頸管消失」這個術語,不然不得嚇死他!
宮頸管消失,聽起來挺唬人的,但其實,這是開宮口都要經歷的。
宮頸管一頭連接子宮下段,在開宮口過程中,宮頸管類似可以擴張的管道,從管狀擴展到漏斗狀,逐漸擴寬的同時,也逐漸變短,最終消失,成為子宮下段的一部分。
四、備皮
關於備皮這事兒,不光准爸爸,很多准媽媽也是到了產房才知道的!對於毫無心理準備的准媽媽來說,這絕對是產房尷尬二三事之首!那能不能不挨一下?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目前,絕大多數醫院,不論剖腹產還是陰產,都需要會陰部備皮,即下體毛毛要全部剃光。這樣一是為了消毒或手術操作方便,減少新媽媽感染的機會,二來,陰毛里容易滋生細菌,備皮後,胎兒經過會陰時,也可減少被感染機會。此外,順產後新媽媽私處或側切傷口護理也更方便。
五、側切
聽到我說生孩子時醫生把私處給「切開」,還不帶用麻藥的,娃他爸整個震驚了!據婦產科同學介紹,大部分初產婦會被「側切」,且不是你說不切就不切的,醫生會根據幾種情況來給產婦的私處「量刑」:
1.初產婦分娩時有不同程度撕裂的,要切;
2.胎兒窘迫時,應迅速娩出,要切;
3.早產兒胎兒雖小,但過於嬌嫩,為避免損傷新生兒,要切;
4.甚至剖腹產,為避免會陰撕裂,也可能要切。
側切傷口大約4~5厘米,一般一周以內會帳號,且線結不會殘留,不會有異物感,側切是否影響夫妻生活多和盆底肌恢復情況有關,寶媽不用太擔心。
生娃的過程,痛並快樂著,多數時候,這些痛和快樂只有經歷過的寶媽才知道,尤其現在國內大部分醫院仍舊不允許准爸爸陪產。我們經受過的痛,他在產房外聽著聲音,甚至聲音都聽不到的時候尚且緊張至此,更遑論讓他知道這些產房必經之路之後呢?所以寶媽們,趕緊的,讓身邊娃他爸都學起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46018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