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負有心人,軟軟糯糯、感覺一碰就壞的小人兒,終於長成皮實又健康、滿地跑的娃娃咯!然後,麻麻們討論的話題,就
從「希望他快快長大」變成了「長大了好頭疼」……
剛解決了屎尿屁奶等基礎問題的寶寶們, 啥都想刷一把存在感,卻苦於沒有兩把刷子(典型的剛會走就想飛有木有)……在我們每天的陪伴下,寶寶悄悄的,默默的,有了自己的小想法,他從內心深處發出吶喊:我長大了,我要獨立!
OMG,我的祖宗,你急啥……媽媽們的煩惱,12345,全來了。
煩惱一:開始變得黏人
之前一向「誰都要抱」的乖寶寶,到了8個月左右變得好黏人啊!可以黏到什麼程度呢?哪怕媽媽只是走出寶寶所在的房間,他也立馬開始哭喊,甚至睡著都會馬上醒來! 雷達般敏銳的娃啊,叫老媽子如何是好~
揭秘信號:
寶寶在8~12個月會明顯變得黏人和怕生(有些寶寶甚至6、7個月就開始了),這其實代表著寶寶自我意識的萌發,他開始認識到事物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是獨立於父母的個體。因此,當父母離開寶寶的視線,會讓他感覺很沒安全感,自然也就拚命黏了。
很多媽媽為寶寶黏人的事情很頭疼,糕媽只想說,這很正常很正常很正常! 就讓他黏一會兒,又何妨?這種小事有啥好煩的?如果媽媽真的要離開一會兒,溫柔堅定告別即可,小朋友很容易轉移注意力的啦。
煩惱二:東摸摸,西摸摸
滿地爬的寶寶,就喜歡把家裡的角角落落都翻個遍。待他蹣跚學步,更是東拉拉、西扯扯,無論是櫃子裡的衣服,抽屜裡的小物件,茶几上的紙巾,甚至是角落裡的垃圾桶,只要能夠得著,寶寶就要挨個寵倖!
揭秘信號:
對於學爬學走時期的寶寶來說,家就是最好的探索場所,也是能帶給他足夠安全感的領域。在這一領域裡,寶寶什麼都想摸一摸,除了好奇,其實也是在 嘗試自己對外界事物的「控制力」。
當然,在寶寶到處摸索的時候,媽媽難免會提心吊膽,因為家中的安全隱患也不少。比起一個勁地告訴寶寶「不能碰」,我們更需要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不然很可能會阻礙寶寶的發展哦!
煩惱三:頻繁地說「不」
不記得從哪天開始,這個小不點居然開始對我們進行頻繁的抗議:吃飯,不!午睡,不!洗澡,不!……總之,千言萬語匯成一個「不」字,寶寶就是不肯「乖乖就範」,無論怎麼講道理,都不聽!
對著幹,才是他的人生樂趣。
揭秘信號:
頻繁說「不」,正是寶寶在一遍遍地強化自己的獨立意識。他的言下之意是:帶點否定的小情緒,才能表現我的獨一無二!雖然還是個寶寶,但也想多多掌控自己的生活。
當然,這會增加媽媽的煩惱,寶寶不聽話怎麼破?有個方法很有效,那就是用「你想穿紅色的衣服還是黃色的衣服」來代替「你要不要穿紅色的衣服」,讓寶寶有點選擇權,他就不會一味say No啦!搞心機那還是咱當媽的強~~
煩惱四:我自己決定!
剛說要給選擇權,寶寶就開始濫用了——這麼熱的天,紅色黃色的T恤全部都不要穿,手一指要那件有狗狗圖案的毛衣?!啊?那是我昨天趁反季打折的時候買回來的,不慎被娃瞄到了……「寶寶乖,天冷才能穿。」寶寶才不管咧,就是要穿新衣服!
揭秘信號:
寶寶想自己做決定,可以!像吃飯、穿衣、玩玩具這樣的日常小事,寶寶有能力自己做決定,我們就完全可以放權給他。
但有時寶寶的選擇很無厘頭,那就需要我們控制好範圍。原則是: 要給選擇,但不要給太多。為了避免寶寶在追求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就不要讓棉襖在大夏天出現咯。
煩惱五:什麼都要自己來
要自己拿筷子勺子吃飯,要自己穿衣服穿褲子,寶寶什麼都想要自己做。可結果,飯菜滿天飛,湯汁到處灑,把胳膊穿到了套頭的地方還要發脾氣!寶寶,你何必這樣鬧獨立?苦了老媽子,跟在後面各種收拾都來不及。
揭秘信號:
隨著寶寶各方面協調能力的增強, 他自己做事的願望會愈發強烈,但會有能力跟不上願望的情況發生。但這時千萬別「你不會,放著我來」,那會打擊寶寶的獨立性和自信心哦!
作為一隻有素質的媽媽狗,看到 寶寶喜歡自己做事情,當然要支持!寶寶要自己吃飯,那就給他一套堅固耐摔的碗勺唄~ 至於寶寶吃的時候是用手還是用勺子,就隨他吧,至少在獨立之路上又邁出了一步。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