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前父母做到這一點,未來孩子的人生更幸福。。。

棋子傀儡| 2017-03-20| 檢舉

千萬不要以為嬰兒期的孩子只是什麼都不懂得的小東西,只要喂飽了就行。事實上,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認識人、體驗周圍這個世界了。要解決嬰兒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父母能否與孩子之間建立好的安全依戀關係至關重要。父母這種愛與情感上的及時滿足,就將內化為孩子的安全感,會幫孩子更好地走向未來的世界。

漫畫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寶寶因為跟媽媽分開得了蕁麻疹。得蕁麻疹這種現象,在小寶寶身上,其實很普遍。這是一種「心因性疾病」。

我們知道,分離焦慮主要發生在六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上到一歲半之間,孩子都不能很清楚地表達自己要的是什麼,他心裡想的是什麼。那麼,他怎麼來表示自己的憂慮或焦慮呢?他就是通過自己的一些軀體化的反應。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媽媽沒有跟他們做好分離的儀式,導致了孩子跟媽媽短時間分離以後表現出了很多的緊張,大哭、大叫,甚至是撕心裂肺的這種哭喊。

為什麼跟孩子分離的時候,孩子有這麼大的情緒反應?從心理學上來講, 越是小的孩子,越是粘媽媽,根源就在安全感上。為什麼是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認為,光溜溜地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後,如何適應、相信這個世界是孩子面對的第一大課題。當孩子哭鬧時,父母是否出現、及時給予回應,是孩子能夠建立基本信任感的基礎。

什麼是安全感?

通俗地說,安全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起著關鍵作用的心理狀態,是一種確定感和可控感。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是一個在任何環境裡都感到自在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明白地告訴自己:我確定我能做好,同時確定事情在我的控制範圍內。

中科院高文斌研究員在科學早教高峰論壇上有過一個更加好懂的表達:什麼是安全感?覺得外部世界靠譜,就是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自在。強勢的人,有強迫症的人,自卑的人都不自在。他們不停在耗費能量,以試圖證明什麼,或逃避什麼,以彌補早期缺失的安全感。

所以,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僅在以後走上社會的時候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會影響到成年以後的親密關係。而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則在0-6歲。所以,3歲看大7歲看老,是有科學依據的。

客體永恆性和孩子的分離焦慮

六個月左右的孩子,在他眼前的玩具,他就認為其存在,如果把這個玩具拿開,這個玩具就不存在了,即使把這個玩具藏在他身邊的毯子底下,當他看不見的時候,他就認為它消失了。

【科普小知識——客體永恆性】

這是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發展心理學時使用的一個概念:客體永恆性。所謂客體永恆性,即指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仍然相信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意識。比如一樣事物不在眼前,孩子仍能夠相信,這樣物體沒有消失,仍然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存在。

孩子大約在1歲前後,才開始慢慢習得客體永恆的概念。但是學會之前,孩子的邏輯是非常決絕的:你在眼前,你就在。你不在眼前,你就不在。所以,對孩子來說,每一次分別,幾乎都像是場悲壯的「生別離」。所以媽媽們會發現,有些孩子是媽媽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有些孩子夜裡睡不安穩,需要媽媽在身邊才能睡踏實。

所以三歲以前的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之重要,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了分離焦慮,一定要好好地面對。

若孩子有分離焦慮現象,較簡單的辦法是,建立分離儀式。比如對上班族的媽媽而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早上出門要親親,說再見;晚上回家要抱抱,誇寶寶乖之類。最好不要不告而別,不得不離開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並在許諾的時間內回到孩子身邊。

如何幫孩子建構安全感?

很多媽媽問我,說給孩子安全感,怎麼樣給孩子安全感呢?

頭三年給孩子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

頭三年,千萬不要家裡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如果是這種狀況孩子就搞不清楚到底誰可以對他負責任。孩子的照顧者最好穩定,要麼是媽媽,要麼是爸爸,要麼是固定的一位長輩。

在早期如果給孩子頻繁地更換撫養人,孩子的體質往往不會好。因為他們需要的是唯一,而不是多樣化;需要的是穩定,而不是改變。孩子們的身心,消化不了這樣的變化。

給孩子可控感。

很多時候,家長一聽孩子哭,頭就大了,就希望他們趕緊停止哭,於是就手忙腳亂。其實,孩子哭的時候,首先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在。要及時給孩子反饋,接納孩子的需求和孩子的情緒,給予安撫,但可不必立刻給出解決辦法。

比如孩子在小床裡哭了,你可以輕輕搖搖,輕聲哄孩子,但可以少緩一小會兒去抱TA,這樣一方面穩定孩子的情緒,一方面可慢慢教會孩子學會適當的等待。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越敏感,孩子越覺得外界「靠譜」,安全感的建構也將更健全。

要跟孩子之間建立一個安全的依戀關係。

什麼是安全的依戀關係?

1、要做到的,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敏感的,及時的反饋。

孩子的哭聲就在表達他的需要,如果你對他的需要越敏感,越敏捷,那麼他就知道原來我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滿足。這時候他就會覺得安心,覺得穩定,所以安全的依戀關係就在於媽媽對寶寶的需要敏感。

2、其次,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安全島。

即安全基地,可以是一個地方,一個人,一件玩具,乃至一種愛好。孩子有情緒、不舒服、難受、悲傷、憤怒,任何一種情緒在這個地方宣洩的時候,他都會覺得安全、放鬆、自在甚至快樂。很多時候我們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伴隨他一起的有父母,有老師,有同伴,有自己的愛好等,他可以在任何對象那裡得到他的安全的回饋,所以一定要給孩子建立這樣一個安全隔離的環境。

3、再次就是要有效陪伴。

很多媽媽都說我現在工作太忙了,我沒有時間陪我的孩子,我每天只能跟孩子待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如果你只能跟孩子待一個小時的時間,那麼你一定要在一個小時裡充分、有效地跟孩子陪伴在一起。

什麼是有效?不把你的煩心事帶回家,不把你的工作帶回家,在這一個小時裡面就跟孩子安安心心快快樂樂陪伴他去成長跟他一起做遊戲,跟他一起說話,全心全意捲入,這叫有效,所以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時間不夠,時間太少,所以不能給孩子很好的安全感,這些都是藉口,跟孩子在一起不能有藉口,一定要快快樂樂地全身心捲入。

4、最後一個方法,就是撫摸。

所有的孩子六個月到一歲的時候,最先發展的是什麼?我們說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在所有的發展過程中,觸覺是被動發展的,因為視覺也好,聽覺也好,隨處可以有,觸覺例外。如果你經常撫摸孩子,擁抱孩子,那麼孩子的觸覺發展可能更靈敏。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在長大了以後會發現一種問題,即觸覺饑渴。他的小時候,一定曾非常希望當時爸爸媽媽多摸摸他,多擁抱他,多親吻他,而父母恰恰很少能夠做到。所以在孩子零到三歲之間,媽媽一定要充分給孩子無擁抱,給孩子親吻,給孩子撫摸。

搶先收到最新有趣新文!快按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45434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