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著喂奶,寶寶容易得中耳炎,有這樣的事嗎?

由於寶寶抵抗力較差,易患急性鼻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有某些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流感等,都會引起鼻咽部的分泌物增多,再加上嬰兒吐奶、嗆咳及擰鼻涕用力太猛時,細菌就從咽鼓管進入到中耳,最終引起化膿性中耳炎。所以,嬰兒會比成人更容易患上中耳炎。

耳朵的構造很特殊,裡面是骨頭,外麵包著一層皮膚,二者之間沒有其他可以起到緩衝作用的肌肉組織。一旦患上中耳炎,會疼痛難忍。當嬰兒做像吞咽、吸吮的動作,可能僅僅是張張嘴,都會壓迫感染部位更加疼痛。

嬰兒得了中耳炎怎麼護理和預防

1.避免躺著喂奶。喂奶姿勢不當,讓寶寶平躺著吃奶,容易使乳汁沿著咽鼓管流入中耳。這些營養物質會流入耳咽管並聚集,成為細菌的滋生地,引起中耳炎。所以,媽媽不要橫抱著孩子喂奶。

2.及時防治感冒。因為很多中耳炎都是由感冒引起的,寶寶鼻塞比較厲害的話,要抓緊治療。

3.少含奶嘴。寶寶含奶嘴時頻繁的吸吮動作,更容易使病菌從鼻腔後端進入咽鼓管。

4.遠離二手菸。吸入二手菸會使寶寶中耳炎感染率增加19%,根據一項調查,每年世界上因二手菸而患上中耳炎的寶寶多達120萬。因為香菸的氣味會刺激寶寶的鼻腔和咽喉,讓病菌更容易在這兩個部位存活繁殖,病菌一旦進入到中耳就會造成感染。

5.調整睡姿。仰臥和側臥的睡姿,能夠增加寶寶睡覺時的吞咽動作,促進中耳部位黏液的排流,降低病菌存留的機會,降低感染的危險。

6.正確的擤鼻涕。寶寶大一點的時候,教會他擤鼻涕不要太使勁兒,不要用力過猛,可以防止鼻涕通過咽鼓管流入中耳,造成中耳炎。

儘早地判斷嬰兒是否患上中耳炎,以下這些症狀家長要記住了。

1.突然發燒。中耳炎往往伴隨著突然發燒,體溫可升至37.8℃至40℃。

2.抓耳朵。耳朵疼痛不舒服,寶寶可能會通過摸耳朵、撓耳朵、揪耳朵來表示耳部不適。

3.搖頭。患耳附近頭部劇痛,寶寶總是躁動不安、搖頭,要考慮到是不是耳朵不太舒服。

4.不停哭鬧。因為疼痛,寶寶不願意吃東西,愛哭鬧,不肯睡覺,這時候就要注意了。

5.耳道出膿。如果寶寶耳朵中流出黃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跡的液體,可能就是患上了中耳炎,因為流出的膿液說明原本留存於中耳的液體已經衝破了耳鼓。爸媽一定要立即帶寶寶去醫院治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45295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