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做這些,請及時住手!

幸福分享| 2017-03-15| 檢舉

養娃的時候,媽媽爸爸都是小年輕,木個經驗,老人們說咋樣對孩兒好就咋弄。可是呢,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我勒個暈,木有一個是對的。來吧,一一列舉出來。如果有媽媽正在做,請及時住手!

錯誤一:寶寶出生後一定要綁腿

胎兒在子宮裡是呈蜷曲狀的,雙腿出生時略呈「O」型是正常的,而長大後「羅圈腿」的形成是因為缺鈣或者錯誤的行為姿勢所造成的,與是否綁腿無關。在新生兒出生後,他們需要揮動小手、小腳來認知自己的身體,而隨著身體發育及鈣質的吸收,他們的腿會自然長直的。新生兒綁腿是非常錯誤的做法,既妨礙嬰兒的運動,也可能導致體溫升高,甚至髖關節脫位等情況。所以要給小嬰兒穿寬鬆的衣物,盡可能給他更多運動的空間,而且還要多俯臥,讓孩子有更多的運動機會。

錯誤二:寶寶睡出平頭才好看

所有新生兒的後腦勺都是圓形的,有些老人說睡成平的才好看,但國際腦科學家認為,強行將孩子的頭骨由圓型睡成平頭,會改變大腦內部的空間,對大腦發育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切不可給新生兒刻意睡平頭。6個月內的寶寶鼓勵仰睡,但是要在有監護人的情況下定時左右輪換,6個月後的寶寶如果喜歡白天俯臥睡眠也是可以的。暫且不說平頭是否美觀,就單論美觀和腦發育之間做選擇的話,相信家長一定自有選擇。

錯誤三:左撇子一定要糾正

嬰兒在2歲半以前主要發育右側大腦,所以很多嬰兒喜歡用左手,家長誤以為自己的孩子是左撇子,就強行要求孩子使用右手,這會導致嬰幼兒的大腦發育混亂,而孩子形成左右利手基本要到上學以後才會定型,所以不要人為乾預孩子使用哪隻手。而如果人為乾預有可能導致大腦功能混淆,形成口吃。而左利手的人在生活學習中,除了寫中文字不太方便之外,不會有任何不便,而右腦發達的人,在想像力和創造力上也可能會發展得更好。所以千萬不要矯正孩子使用哪隻手(除寫字應該使用右手)。

利手,是指一個人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動時習慣使用的那隻手。習慣於用右手稱為右利手,習慣於用左手稱為左利手。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對18593人的調查結果表明,右利者佔91.51%,混合利者為8.26%,左利者僅為0.23%。低於西方國家的平均最低左利手比例。

錯誤四:讓寶寶與大人同睡

中國家庭普遍會從一出生就把寶寶放在大人床上同睡,主要是覺得照顧方便、避免孩子踢被子、利於培養親情等,卻不清楚這種做法會有很多負面影響。

大人身上會攜帶細菌,可能大人不會感染,但是孩子免疫力低,很容易感染;晚上寶寶一醒家長就抱,孩子很難學會自己入睡,結果是孩子大人都睡不好;寶寶出生就跟大人睡,但是大了要分床時,孩子心理上很難接受,會有恐懼感;跟大人同床的寶寶依賴心理更強,獨立性更差。

良好的睡眠習慣應該是:從出生就應該獨睡(如果不能單獨一個房間至少單獨睡小床,並與父母大床保持距離)。

錯誤五:寶寶學走路越早越聰明

有些老人認為孩子走得早說明孩子聰明,其實目前沒有此類的研究支持這一說法,但是卻有研究證明,沒有經過爬行階段的孩子,他的運動能力、協調性、空間感、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的發展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嬰兒從匍匐爬行到手膝爬行,由扶物行走再到獨立行走。期間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但是寶寶卻經歷了從全身著地再到直立行走的飛躍,無論從肢體的支配能力再到平衡能力都有非常驚人的變化,所以這一階段切不可錯過,更不能讓寶寶過早地用學步車或者牽手走路。

錯誤六:只有新生兒才需要撫觸

新生兒對自己的身體和外部世界幾乎一無所知,他們需要我們對他們皮膚的觸摸去認識自己的身體部位,並且要輕輕的摸、捏、揉、拍等,使用多種手法和力度,讓寶寶能夠從自己的皮膚、肌肉、韌帶都收到各種不同的信息。而撫觸是非常好的情感交流手段,經常被撫觸的寶寶更有安全感、更愉悅,所以如果可以,爸爸媽媽應該盡可能地延長撫觸時間,至少到6歲。

錯誤七:寶寶吃手、啃玩具一定要製止

新生兒出生時不知道自己有手有腳,需要通過感覺去學習,而嬰兒的口腔是非常敏感的,口和手之間還有著密切的關聯,所以嬰兒吃手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在1歲半之前吃手都應是被鼓勵的,不能用打罵、塗黃連等手段阻止,否則將來孩子會在不該吃手的時候執著地吃手,而且成為心理依戀。所以應該把嬰兒的手及玩具洗乾淨,讓他們盡情地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44967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