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常見皮膚病,看著很嚇人,但有些根本不用治

娛熱巴| 2017-03-14| 檢舉

寶寶常見皮膚病,看著很嚇人,但有些根本不用治

1、濕疹

嬰兒濕疹,其實就是家長常說的奶癬,是一種慢性過敏性皮膚病。很多家長問寶寶濕疹是怎麼引起的?其實,濕疹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就是寶寶是過敏體質,而外因則是接觸過敏物質或吃了致敏食物。所以,過敏體質的寶寶更易出現濕疹。

大多數寶寶在2~3個月時開始長,濕疹可出現在全身任何部位,但嬰兒期多發於面頰和頭皮,對稱發生,常波及軀幹和四肢。

皮疹的特點是:發紅、連成一片、有明顯瘙癢感,細看皮膚很乾燥,而且有皮屑。

嚴重時會有小裂口,甚至伴有水皰、滲液、結硬痂等。

濕疹的嚴重程度不同,治療方法也是不一樣的:如果寶寶的症狀比較輕,只有輕微的紅斑、丘疹或脫屑,可以使用潤膚霜+非激素抗炎藥,比如丁苯羥酸軟膏來治療;如果皮疹比較廣泛且顏色鮮紅,可選擇潤膚霜+弱效激素,比如丁酸氫化可的松、地奈德、丙酸氟替卡鬆軟膏;更嚴重時可選擇潤膚霜+中強效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丙酸氟替卡松和糠酸莫米松被稱為軟性激素,極少引起皮膚萎縮和色素沉著。家長不用對激素藥膏有牴觸和恐懼心理,短期間歇外用是非常安全的。

如果有滲出,也就是大家平時說的流黃水,則應先採用2%硼酸溶液或生理鹽水濕敷,待皮疹乾燥以後再擦軟膏。

另外,在買藥時,一定要注意藥物的生產批准號,要購買「准」字號的,不要購買「消」字號的。因為「消」字號的外用藥膏上市前並未經過嚴格的一、二、三期臨床試驗,根本不是藥品。

2、痱子

痱子是由於在高溫悶熱環境下,人體出汗過多,但汗液蒸發不暢,導致汗管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滲入周圍組織而引起。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原因:一是出汗太多,二是排汗不暢。通常痱子多發生在夏季,但如果給寶寶穿的、蓋得太多,即使在寒冷的季節,寶寶也有可能會得痱子。

痱子多出現在前額、後背、頸部、腋下這些易出汗且不透氣的地方,我們平時所說的「淹脖子」就是其中一種。為針頭大尖頂的丘疹或丘皰疹,摸上去有顆粒感,呈密集排列,通常不融合。

痱子的皮疹特點是:與溫度變化有一定關係。在受熱後出現,待溫度下降後,痱子會逐漸消退。從感覺上來講,痱子只有輕微癢感,這也是和濕疹的不同之處。

那麼出現痱子要怎麼治療呢?首先要做的就是別再讓寶寶受熱了,出汗後要及時擦拭清洗乾淨,然後塗抹上潤膚霜或者液體痱子水,最好別用痱子粉。因為痱子粉遇到潮濕或者水分,容易形成硬結,不但不能保持皮膚乾燥,而且硬結會刺激局部的皮膚,加重皮疹。

如果痱子嚴重的話,可以外用一些收斂、消炎的藥物,比如爐甘石洗劑。同時注意給寶寶勤剪指甲,以免寶寶抓撓皮膚。

如果痱子繼發了細菌感染,最好帶寶寶儘快去醫院,由醫生幫忙處理。

3、脂溢性皮炎

嬰兒脂溢性皮炎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礎上所引起的皮膚繼發性炎症,好發於出生後2周的嬰兒。

它的皮疹特點為:頭面部紅斑,表面有油膩狀鱗屑,以眉區、鼻唇溝、耳後和頭皮為重,可有輕微瘙癢。

症狀較輕的脂溢性皮炎通常不需要治療,可在3-4個月後自愈。但在這期間要注意清洗結痂,因為頭皮部的層層結痂不但會影響寶寶頭髮的生長,還易因為寶寶撓抓破皮繼發細菌感染。

給寶寶清洗結痂時,動作要輕柔,方法和常規清洗方法一樣。對於頭皮上的痂狀物,還可以用清潔植物油塗在頭皮的表面,便於脫痂。千萬不要用手指去硬摳,更不要用梳子硬刮,以免損傷頭皮而引起感染。

對於症狀嚴重的寶寶,可給寶寶塗抹非激素類抗炎藥,如丁苯羥酸乳膏。

4、新生兒痤瘡

新生兒痤瘡跟濕疹很難鑑別,甚至連很多醫生都會誤診。它的形成多是因為寶寶在出生前從母體獲得了過多的雄性激素,出生後促使皮脂腺分泌旺盛,分泌過多的皮脂會瘀積在毛囊內,致使皮膚形成粉刺樣毛囊性丘疹。

新生兒痤瘡的特點是:通常在出生後數天至4周以內出現,多見於男孩,主要發生在面頰、額及頦部,以丘疹和膿皰為主,偶見黑頭粉刺,少見結節和囊腫。

嬰兒痤瘡不痛不癢,對孩子沒什麼影響,而且在持續3~4個月後會自行消退,所以通常無需治療。但是要加強護理,每天清水洗臉就行,不要使用其他洗劑或油劑,同時注意不要捂熱。

5、單純糠疹

單純糠疹,又叫白色糠疹,民間稱「蛔蟲斑」或「米湯癬」,好發於皮膚較黑的兒童。它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皮膚病,與寄生蟲沒有必然聯繫,而與日曬有一定關係,所以在夏季會加重。

單純糠疹皮疹的特點為:邊緣模糊的圓形或卵圓形淡白色斑,直徑0.5~2.0厘米或更大。其上覆蓋少許糠狀鱗屑,皮損數目不定,主要分布在面部,偶爾亦見於身體其他部位。

患有單純糠疹的寶寶通常沒有皮膚瘙癢、疼痛等不舒服的感覺,雖然它的病程長短不一,但均可自然消退,一般無需治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44896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