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成人還是嬰兒,我們認為都無法絕對意義上的一覺睡到天亮,在夜間都會短暫覺醒。
我們成人會以自己都難以察覺的速度,迅速地檢查周遭環境,確保一切正常,然後接著睡。
如果出現異樣,則會進入清醒狀態。這種行為和能力,是貫穿在我們基因中的本能。
圖中這種邏輯上的推理,在臨床上找到了很好的佐證:
那些具有自我安撫能力比沒有在我安撫能力的寶寶在夜覺的總時長上多45分鐘,而在夜間最長的一覺則多出1小時。 這些具有自我安撫能力的寶寶夜間也會醒來,只是他們很少會哭喊著尋求父母的幫助。
所有的睡眠訓練方法幾乎都將教會寶寶自我入睡作為目標。
這使人們不禁要問: 是否所有的孩子都會最終「學會」自我安撫?如何幫寶寶學會「自我安撫」?
實驗曾對80個寶寶的睡眠做了一項跟蹤調查。
他們分別在寶寶1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的時候,每次用攝像機記錄連續2晚寶寶的睡眠狀況。這80個寶寶全部睡小床,有的寶寶自己睡一間房,有的寶寶在父母房間睡。
攝像記錄顯示, 所有的寶寶都會在夜間醒來(有的甚至是數次)。有一些寶寶可以不依靠父母的幫助自己睡回去——我們稱這些寶寶為「自我安撫寶寶」。
研究者好奇於,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一些寶寶在12個月的時候變成了「自我安撫寶寶」,而另一些則不能。
(1)隨著「自我安撫寶寶」的月齡增長,他們在夜間被抱著哄的時間明顯減少。
(2)「自我安撫寶寶」的家長不會在寶寶的第一聲哭泣後就立馬安撫寶寶,而即便他們去安撫寶寶,也不會花太長的時間。
(3)「自我安撫寶寶」在12個月的時候,他們更多地處在深睡眠階段。
60%的寶寶顯示出隨著月齡增長,自我安撫能力的增長。
然而,令我感到驚訝的是, 另外40%的寶寶隨著月齡的增長,自我安撫的能力反而更弱,他們通常在熟睡後才被放在小床上,他們越大卻越不願意睡小床。隨著他們發育的逐漸成熟,他們也在逐漸失去自我安撫的能力。
隨後,研究者再次對同樣的80個寶寶進行了跟蹤研究。
他們發現,那些在12個月月齡還不能自我安撫入睡的寶寶,在他們2歲時依然不會自我入睡,在4歲時每晚還要至少醒來一次。
並且,他們在2-4歲時,每晚還會有一些時間是與父母在大床同睡的。
可以看出,這項研究指明了 嬰幼兒自我安撫能力和家長回應度之間存在相關關係。
當父母被教會了一些鼓勵寶寶學會自我入睡的基本要點
(例如清醒時放床,在寶寶夜醒時等幾分鐘再回應等) ,他們的寶寶會睡得更久且醒得更少。
這些家長在夜裡被寶寶的哭聲吵醒後,第一時間不是沖向寶寶去安撫,而是仍然躺在床上,先觀察幾分鐘。
內心中可能想著「聽起來寶寶不像是餓了,如果給他點兒時間(3分鐘左右),沒准能自己睡回去」,這種家長的延遲回應給了寶寶自己嘗試自我安撫的機會。
逐漸地,她會發展出自己的一套自我安慰的方法,從而在夜間醒來的時候可以不許需要爸媽的幫助而睡回去。
相比較,其他一些家長屬於「過度回應派」。他們在寶寶剛發出一點聲音,或者開始翻身時就開始安撫,寶寶完全沒有任何機會練習自我安撫。
如果寶寶長期遭受「過度回應」,那麼本來在3個月就具備一定自我安撫能力的寶寶,因為長期沒有鍛煉鞏固的機會,可能會逐漸喪失這種能力。
總的來說, 父母在夜間如何回應寶寶的哭鬧很大程度上形塑了寶寶的睡眠習慣以及他們對於夜間安撫的需求。
我相信,給予足夠的鍛煉機會,任何寶寶都可以擁有自我安撫能力,從而自我入睡。
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可以從3個月大開始,越早越好。
在我們家,每一天我通過生活點滴給熊丸子鍛煉這種技能,在他哭時忍住自己想要衝過去幫助他的心情,我想幫助他明白:是什麼讓他感到不滿意/不舒服,並且給他機會自己化解這些情緒並自我安慰,同時我也會讓他知道如果他需要我幫助,我就在這裡。
我相信,這種對他自我安撫能力的鍛煉,提升了他的安全感,也提升了他和我之前的親密關係。也正是有這個自我安撫能力的基礎,熊丸子建立了非常規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睡眠習慣。
記住,請從自我安撫開始,相信他,給他自由,讓TA嘗試從「自己入睡」這件小事開始掌握情緒,解決問題。這才是真實的世界,這才是完整的人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