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要用物質獎勵來刺激孩子做家務,否則……

醉小飛| 2017-03-06| 檢舉

過年期間和表姐一起下午茶,談到日常育兒話題,表姐突然一臉無助地問我:「你說,孩子在家幫忙做家務,到底要不要獎勵他們零花錢或是給予其它物質獎勵?我女兒昨天就幫我端了下飯碗,居然開口問我要10元,說她幼兒園的好朋友在家做家務,也會得到零花錢……「

這讓我想起了自己小學時候的一件「類似事件「,那時候在超市看到一個芭比娃娃,覺得特別漂亮,一心想把它買回家。可是自己的零花錢又不夠,於是對我媽說:「 媽媽,我幫你掃一個星期的地,你幫我買這個芭比娃娃好嗎?」

我媽當場就拒絕了我,而且還非常嚴肅地批評我:「 我們都是家庭成員,地板髒了,你也完全有義務去把它掃乾淨,為什麼要額外得到獎勵呢?一時之間,我竟無言以對。現在回想起來,用物質去獎勵孩子做家務,實則會讓孩子走入「

家務就該是父母幹的「,」我做什麼都是需要額外表揚和獎賞「的認知誤區。

我對表姐說:「這10元錢不能給,你得告訴孩子,零花錢和做家務之間,沒有關係。家務本來就該大家一起做,爸爸媽媽做家務,也沒有人給我們付錢呀?如果平時零花錢不夠,或是特別想買哪個玩具,可以直接提出來,而不是作為談判條件。」

身邊有太多的家長,為了討好孩子「多吃點飯」,用各種孩子喜歡的糖果,巧克力,玩會手機作為「交換條件「。殊不知,久而久之,這些」利誘「也會慢慢失去一開始的效果,而孩子為什麼不愛吃飯,是不是菜不合胃口,做的不夠好吃?這些卻很少有家長去深入關注。

尤其是老人幫忙帶孩子,因為隔代親的關係,老人們一旦發現孩子飯吃的太少,就會感到心疼,焦慮,於是說出一些「寶貝,把這碗飯吃了,奶奶馬上帶你去超市買糖/玩具。「的條件來。但這樣做的弊端是:一旦孩子發現這是大人針對自己的「戰術」,那麼 他的內心一定會受傷,覺得大人根本不愛自己,不相信自己。

每一個孩子從呱呱落地,慢慢地學會了抬頭,第一次成功翻身時得意的笑臉,第一次可以獨坐幾秒,第一次會爬,第一次獨自站立,第一次放開父母的雙手獨自走路……其實都是他們正在變得獨立,不斷成長的過程。

當我們總是在懷疑自己是不是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夠多,給孩子的愛還不夠滿,各種擔心孩子的安全感不足的時候,我們卻疏忽了,其實孩子在家庭中的付出,也是他們安全感建立的一部分。

比如,很多大人都寧願自己辛苦餵飯,也不給孩子自己獨自吃的機會。因為覺得弄髒了衣服要換,弄髒了地板要重新掃,更加麻煩,還不如自己喂。

比如,孩子說想自己倒水喝,我們總是說不行,因為怕弄濕衣服,怕給自己製造額外的麻煩,於是一次次地為孩子代勞……

還比如不讓孩子幫忙端碗(怕摔碎),擦桌子(怕越擦越髒)……

你看,孩子明明可能在家務敏感期,對做家務產生極高的興趣的時候,我們卻一次又一次地拒絕他們的熱情。

我們好像是在「幫「他們,實則卻是在用自己的行為暗示孩子

:你還小,肯定會搞砸的 ,還是我幫你吧。

可是後來, 他們慢慢地習慣了凡事有我們代勞的時候,我們卻又開始嫌棄孩子「太懶「,」不夠獨立「。我們對他們的需求又變了,我們希望他們變得勤勞一些,能夠」幫幫「我們,能夠」理解「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快速勤勞起來呢?利誘……

回想起來,當初如果我們不拒絕他們的熱情,不嫌他們「幫倒忙「,不把他們看作」小麻煩「。比如當他們主動提出想幫我們洗碗的時候,我們不趕走他們,而是讓他們嘗試,衣服濕了換一件不就行了?哪怕,只是幫我們倒倒洗潔精也好呢?

那麼現在,也許你家的孩子就是周圍人裡最勤勞的那一個。

好好「保護「孩子的家務敏感期吧!不管他是想自己穿襪子,自己拖地板,自己洗碗,或是幫媽媽一起在客廳桌上擺盆花,都是因為他們在這個時期真的特別想感受這些東西,而一旦參與其中,帶給孩子的,必然是滿滿的幸福感,和自己」有價值「的體會。

讓孩子具備做家務的主觀能動性,因為和爸爸媽媽一起承擔家務,是任何物質獎勵都換不來的一種幸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43963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