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著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和行為,有的孩子必須摸著大人耳朵才能入睡,有的孩子莫名變得口吃,還有的孩子喜歡咬同學的手和腳……這些現象會讓家長覺得無法理解、擔心,甚至於焦慮。別擔心,小編幫你揭示這些行為背後的含義。
寶寶用模仿認知世界,表達愉悅
孩子身上很多習慣和行為其實來自於幼兒時期對周遭大人的模仿,它作為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是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從寶寶的角度來講:模仿並不是經過大腦思考後的產物,只是單純的感覺到這樣的快樂,釋放潛意識裡的壓抑。
寶寶的迷之語調,溝通第一步
孩子9-19個月是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在9-12個月的時候,孩子會開始模仿大人的發音,這是寶寶首次理解詞語和它們之間的聯繫,他們的語調在我們看來會非常古怪:夾雜著疑問、命令、喜悅甚至是上揚的語氣,聽起來就是一串亂語。
詞匯量大爆炸,你家娃進入語言發展黃金期
但是,在孩子19個月時,你會發現他的詞匯量、說話的連貫性和靈活性都已進入了"爆炸式"的增長時期。在這個時期,建議父母們耐心的傾聽寶寶的"話語",並儘量用規範的句式來和孩子溝通。這樣對孩子來說也是學"規矩"的過程,對他日後的表達和理解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讓寶寶在快樂中學習,充當媽媽的好幫手
20-26個月的時候,寶寶就能模仿較複雜的動作,如看到爸爸掃地,他也會拿起掃帚掃一掃;看到媽媽給他洗澡,他也想給玩具小貓、小狗洗個澡。這個階段,孩子動作模仿的慾望增強,父母可以通過模仿遊戲,來讓孩子掌握日常生活行為。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同時也能夠鍛煉孩子的肌肉和動作協調能力。
收集"表情包",學理解學包容
表情的模仿對於孩子來講,也是一個有趣的課題。父母可以一邊給寶寶講故事,一邊用表情圖片來引導寶寶。也可以經常帶寶寶出去玩,和小朋友互動。在與同伴的相處中,孩子會逐步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知道自己能通過什麼行為改變自身或他人的情緒,並學會合理的自我調節情緒。孩子在與人的交往中學會理解、體諒他人,這對孩子以後的社交能力發展十分重要。
父母走心看錶演,寶寶發展更全面
許多家長還發現,自家的孩子頗有演藝天賦,經常跟著旋律手舞足蹈。如果孩子願意在你面前表演,父母一定要鄭重其事地當好這個觀眾的角色。無論表演的好壞,父母都應該給寶寶鼓勵,並毫不吝嗇的告訴他"你很棒"!不過,在發現孩子有不妥或者不恰當的動作行為時,父母也應該給出指導意見。這樣不僅能夠讓他不斷地改進學習,也能讓他感覺到你對他的表演是是重視的。
別用"聰明"限制寶寶的無限發展可能性
有的人認為"會模仿的孩子更聰明",但是這一說法並不科學。孩子在出生時,大腦負責搜集外部信息(看到、聽到、嗅到、觸摸)的神經元就已發育成熟,這部分是模仿的基礎。而負責信息處理、邏輯想像這部分的額葉神經元在2歲才開始發育,並因每個孩子的神經元聯結的活躍程度以及神經元數量的差異,出現模仿的快慢差異,導致有的孩子偏主動,有的孩子偏被動。
沉著應對"壞模仿",溫和引導是良方
家長作為孩子的首任老師,在這個引導是關鍵的階段,要學會有技巧幫助孩子強化模仿能力。即使面對孩子不當的模仿,也別大驚失色,嚴厲制止。這樣只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應該告訴他這樣不好,並忽略他的不當模仿。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失去了好奇心,也就不會再重複模仿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