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到底該不該抱?擁抱其實是一種「愛的語言」,孩子哭有心理及生理需求,若刻意忽略,不容易建立孩子對他人及環境的安全感,而易怒、猜疑的性格多半與幼年時的安全感不足有關。寶寶哭,父母第一步該做的不是抱或不抱,而是先聽懂寶寶的哭聲所傳達的訊息。
老一輩常說,「嬰兒不要太常抱,否則會很難帶」,也有很多人說「寶寶哭別抱,否則會越抱越愛哭」。其實寶寶語言能力尚未成熟前,每一種哭聲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2歲前應該要多抱孩子,了解其不同的「氣質」及需要,做出正確回應;刻意不抱哭鬧孩子的訓練法,反而容易讓孩子長大後產生不信任及易怒性格、喪失安全感,這也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環節。
0-3歲早期教育 替孩子生活力打基礎
一般人可能以為0-3歲的孩子沒有記憶、什麼都不懂,這個階段不用特別教,只要吃飽睡飽就行。其實從0歲開始的早期教育是奠定孩子未來品格與生活力發展的基礎,包括如廁訓練、用餐習慣的建立、帶孩子遊戲運動等,都屬於早期教育的範圍,而這個階段的學習都會影響到孩子日後各方面的能力發展,包括情緒穩定度、學習效率、人際相處的能力等。
多擁抱養出情緒穩定兒
很多照顧者對於孩子的哭鬧行為不了解,衍生出錯誤的對待方式。孩子哭都有其心理及生理需求,1歲前沒有語言時,可以從哭聲判斷他究竟想要什麼。例如:聲調不高、有規律的哭泣聲,可能是尿布濕;沒有固定頻率,有時大聲有時小聲的哭泣,可能是想找人陪他玩;而表達疼痛、不舒服的哭泣聲,則通常頻率高、連續不喘息,家長若能適時給予正確回饋、用擁抱傳遞愛,孩子的情緒穩定度較高。
而2歲後,孩子的語言及認知發展快速起步,會以哭鬧吸引爸媽注意,或大哭尖叫完討抱,此時可以冷靜地告訴他,「你不哭,哭完才有抱,哭就沒有抱」,不禁止孩子哭,偶爾提醒他「不哭就來抱,哭完了嗎?」採取溫柔而堅定的教養態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42632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