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搶玩具,是每個家庭都經歷著或經歷過的事。有些家長可以淡定,但有些家長卻很焦慮。
首先,搶玩具這件事發生在孩子身上沒有那麼多道德層面的是非對錯,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都在不斷的探索外部世界,經歷自我中心之後學會真正的分享。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關注兩點即可。一方面保證孩子自由自主的探索空間,不壓抑其生命內在的活力;另外一方面,隨著他的成長,循序漸進的建立規則、秩序,不能什麼事都以自我為中心。
第一種:大多時候搶到玩具
這種孩子的運動能力通常發展的比較早,在自我敏感期來臨之前,他們動作快,且充滿活力。見了小夥伴手裡的玩具,第一時間拿到自己手裡玩。
這類孩子的養育環境尊重了孩子的發展規律,孩子天性里的活力沒有被壓抑,心理能量比較足實,這一點值得鼓勵;
但是,要注意的是,發生搶了小朋友玩具的事,家長都要悉心的加以告誡,這樣做小夥伴是會不舒服的,這樣的行為不可以。不斷的重複,才可能見效果,也不能期待告訴一次,孩子就記得住!
差不多孩子度過了自我敏感期的幾個月,就能夠實現分享。如果一個孩子四五歲了還這樣,就是缺乏規矩的表現了。家長需要注意!
第二種:大多時候被別人搶玩具不哭
這種孩子可能運動發育正常或稍慢,加之先天性格的原因。小夥伴一來搶他們手裡的玩具,他們自己就鬆開了,大多時候也不敢主動拿小朋友的玩具,拿了也可能很快被搶回去。不過即便總是被搶,他們很少哭。
這類孩子的家長,可能很焦慮,我家孩子玩具被搶了也不知道搶回來,也不哭。其實,孩子心理能量足實就好。
每個孩子天性不一樣,孩子有出乎意料的智慧。有的孩子就是等著你玩完了我再玩,我也不用費力跟你搶。
有的家長感覺玩具被搶了,擔心孩子受欺負或者孩子心理委屈。其實觀察孩子的表情,如果孩子不感到委屈,就是家長多慮了。
也有的家長會著急,督促孩子搶回來,也大可不必,家長要尊重孩子,鼓勵孩子搶回來其實是家長的意志,而非孩子本人的意願。
第三種:玩具總是被搶並經常哭
玩具總是被搶,被搶之後還自己的哭的孩子。意味著他不希望自己的玩具被搶,但是行動上他沒辦法搶回來,或者心理能量層面,他沒有勇氣搶回來。
這類孩子的家長要反思:是否養育過程中,對孩子保護過度,很多孩子的探索因為擔心危險被制止,孩子的生命活力被壓抑,心理能量不足。
往往這類家長也滿腹委屈,孩子不保護能行嗎?天天電視報道的那麼多意外情況。事實上,這就是高焦慮的表現,阻礙了孩子自然的成長。車禍的發生機率比孩子發生意外的機率高的多,我們不會因為害怕遭遇車禍而避免出門,卻總是害怕意外剝奪孩子探索的權利。
具體建議我在《孩子膽小和膽大的根源竟然是一回事》已有詳細解讀。
第四種:經常跟小朋友搶的面紅耳赤、不分勝負
這類孩子很正常,一方面動作足夠麻利無論搶與被搶守住自己的玩具,另一方面心理能量足有信心堅持。
家長很好的保護了孩子自身的活力,該注意的和第一種一樣,循序漸進的引導,慢慢的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或者制定規則比如:誰先拿,誰先玩。讓孩子學會等一等、讓一讓……
第五種:很少跟小夥伴搶,避免衝突
這種孩子是天生不願意跟人發生爭搶和衝突的。家長們經過細心觀察,這樣的孩子願意不聲不響的等到對方不玩的時候再玩,或者其他小朋友爭搶的時候,他怡然自得的呆著自己的領域裡。
有些家長覺得反正孩子沒有搶玩具的慾望,能夠尊重孩子;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孩子膽小、懦弱,暗自著急。
其實,孩子搶與不搶這些行為表層並不重要,因為人天性有差異。如果你的孩子就不喜歡發生衝突,在人家不玩之後,他安心的玩又何嘗不可,或許這種才是大智慧呢……
總之,無論孩子類型如何,做家長的學會觀察孩子的心理能量,將來上學教育孩子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會在以後的篇章里跟大家繼續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