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歡歡樂樂中國年,全國上下慶團圓。當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吃吃喝喝當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再有幾個差不多同齡的寶寶們在一起,那麼吃飯就更加熱鬧非凡了。
看寶寶們大口大口的吃飯,大概是天下媽媽最幸福的感覺之一吧。而真正能夠大口大口吃飯的寶寶,也能夠感染周圍的成人享用美食的慾望。因此,如何讓寶寶們大口大口的吃飯,讓多少的媽媽絞盡腦汁,頭痛不已啊!尤其是在外出聚會的時候,本身寶寶感受到外界的刺激就比較多,在寶寶眼睛裡的新鮮事兒數不勝數,也就很難以集中精力美美的享用一餐。這個時候,個個寶寶的媽媽就大顯身手了:哄著、吵著、喂著、強迫著……總而言之,讓寶寶吃好吃飽可是一件大事兒。
前兩天的時候,在飯店看到一位媽媽和兩三歲寶寶之間的「喂食大戰」,可能平日裡喂寶寶吃飯的主力軍不是媽媽,因此寶寶分分鐘就「秒殺」她。先是媽媽剛把寶寶放到旁邊的兒童椅上迴轉身,寶寶就自己開始動手把兒童椅的桌板翻了過去,人也差點兒就溜走了;然後媽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讓寶寶安安生生的坐在了椅子上,回身寶寶就把媽媽放在桌板上的菜碟推翻了;等媽媽手忙腳亂和服務員一起把桌板擦乾淨,寶寶又把自己的頭磕在了座椅的後面,嗷嗷哭起來……最後實在是忍無可忍的媽媽終於用河東獅吼功把寶貝給穩住了,結果抽泣的孩子一邊吃著,一邊吐著,讓媽媽毫無辦法!
圖片源自網絡
其實針對三歲以上的寶貝,媽媽大可不必勉強的跟著寶寶後面喂飯。與其一邊強迫吃,一邊掙扎著不吃,不如讓寶貝緩一緩,想吃的時候再吃。再說了,如果是外出聚餐,菜品基本上都是油多、鹽多的,與寶寶本身的飲食會有所差別,不吃也就算了。如果是在家裡更無需為寶寶喂飯,吃飯的事情讓寶寶自己做主就好。
而對於三歲以下的寶貝,媽媽是可以為寶寶喂飯的,只是想要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長大以後可以自己吃得香、吃得好,那麼給寶寶喂飯的時候也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媽媽們看一下是不是自己一不留神兒就越俎代庖了呢?
圖片源自網絡
【怕手髒,禁止寶寶手抓飯】
媽媽先閉上眼睛自己想一想,當看到寶寶自己用小手去抓飯的時候,你會怎樣做呢?我想,大部分的家長都會發出「別抓、髒!」「被碰,好好吃飯」等這類的口令吧!
其實在寶寶八個月左右的時候就有了開始學習吃東西的慾望,因此總喜歡用自己的小手去抓取食物。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因為衛生、時間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爸爸媽媽會把寶寶「學習」的衝動打壓回去。
讓寶寶學著自己吃東西有很多好處,不但增加了對事物的興趣,而且還鍛鍊手眼協調能力和手指小肌肉的發育功能,還能增加寶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如果總是打回寶寶伸出的探索之手,這樣會使寶寶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吃飯就只能變成一種被動受喂的行為了。
在外國一般一歲後的寶寶都有屬於自己的餐桌椅和餐具,爸爸媽媽會只會微笑著鼓勵寶寶自己吃,無論用勺子還是用手,他們都不會阻止。這個時候,讓寶寶們吃得開 心,對食物有興趣才是更主要的。爸爸媽媽只需飯前給寶寶洗乾淨手,飯後多一點收拾餐桌的勞動量即可。如果怕寶寶自己吃不飽,也可以一邊讓寶寶自己吃,爸爸 媽媽一邊喂。
所以,爸爸媽媽不妨在吃飯的時候,為寶寶洗乾淨小手,鼓勵他自己吃。
圖片源自網絡
【一手摟著一手喂,或者讓寶寶躺著喂、追著喂】
我們經常看到各家各戶都出盡招數哄寶寶吃飯。有的讓寶寶側身坐在自己的大腿上,一手摟著寶寶一手喂飯的;還有的讓寶寶躺著喂、到處追著喂的,喂養方式可謂五花八門。其實對於喂養小寶寶來講,喂飯的位置也有講究,其中最值得推薦的是面對面喂養。
面對面喂養第一保證了寶寶的安全,不會跌落或摔傷;第二,寶寶的手腳可以自由的活動,不會因為坐在大人懷裡而受到束縛;第三,更有利於寶寶和爸爸媽媽之 間的目光交流,還有利於寶寶觀察事物和自己取食,培養寶寶對事物的興趣和良好的進食習慣;第四也有助於寶寶集中注意力。
如果能夠在家裡固定寶寶吃飯的位置,而且最好是設在大餐桌旁邊,這樣每次飯菜一上桌,他就能產生「吃飯了」的條件反射。當寶寶的小手能夠熟練掌握小勺時,就可以完全讓他自己吃了。如果寶寶哭鬧,扭過頭、用手推開飯勺,或打翻飯碗時,爸爸媽媽要停止喂飯。如果寶寶完全抗拒這一餐,在排除了不合胃口、菜品質量有問題等情況,爸爸媽媽可以不喂寶寶,但要平靜的告訴寶寶,不吃飯可以,但在兩餐之間如果餓了也不能吃零食。
圖片源自網絡
【讓寶寶看電視玩玩具,趁其不備喂進嘴】
有些爸爸媽媽為了讓不聽話的寶寶吃進飯,乾脆打開電視機,趁著寶寶盯著節目正專注時,趕緊把飯塞到寶寶嘴裡,認為這種辦法可以讓寶寶多吃些。其實這樣的方法對於寶寶的正確飲食是非常不合適的。
寶寶吃飯的環境應該儘量保持安靜。開電視、玩遊戲、人多吵鬧,都不利於寶寶將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更不利於喂養者與寶寶之間的交流,潛移默化中還會降低寶寶對食物的味覺敏感性和饑飽能力的自我控制性,增加肥胖趨勢。
想要培養寶寶養成專心吃飯的好習慣,爸爸媽媽可以選擇關掉電視,收起玩具等。在剛開始添加輔食時,可以給寶寶提前喂飯,然後慢慢過渡到和全家同一時間吃飯。讓孩子用心體會到飯的香味和全家在一起的溫馨感。
圖片源自網絡
【喂飯過程中全用威逼利誘】
對於寶寶而言,吃飯的過程其實是一次認識事物和學習語言的絕好機會。例如爸爸媽媽準備了兩道菜,一道是菠菜,一道是蒸南瓜。媽媽可以邊喂邊描述說「這是菠菜,寶貝看,菠菜是綠色的,吃起來香香的。這是南瓜,南瓜是黃色的,甜甜的,你嘗嘗看」。別看簡單的這幾句話,卻包含了顏色、味道等多種信息,對寶寶認識不同食物、提高視覺和味覺感受大有裨益。
因此吃飯的時候環境要安靜,主要是指排除外界的嘈雜,但不等於對寶寶只喂不說,相反的,一定要勤交流。不過要注意在交流的過程中,多用描述性、提示性的語言,多描述食物的特點和喂養的情景,而不是用命令的語言,比如「快吃」、「張嘴」等等;要努力營造一種愉悅的進食環境, 如表揚時要微笑;要以誇獎和讚揚為主;當寶寶注意力不集中時,可以通過改變聲調、低吟兒歌等把寶寶的興趣吸引到食物上來少用命令的話。
圖片源自網絡
據有關數據顯示:爸爸媽媽每天在飯桌上的言行舉止對寶寶身心所產生的烙印遠比學校的功課更要深刻。讓寶寶從小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不管是對寶寶胃腸健康還是性格的發展,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另外寶寶的飲食上,儘可能的不要太飽,一味的追著寶寶喂飯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大多數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因為積食而引起的生病,一般都會發熱。我家大寶在三歲半的時候,有過一次高溫驚厥的經歷,高溫驚厥是因為在發燒的過程中處理不當而引起的,但是引起發燒的主因就是因為連續兩天吃的太多、還太過於油膩導致。總之,大人心疼不說,寶貝受罪也不小。
所以,民以食為天,但要注意在營養均衡的情況下,為孩子控制「三分飢與寒」的量,這樣才真正可以為寶貝的成長保平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41276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