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陪伴孩子的5種最佳方式,趕緊學起來!

醉小飛| 2017-01-24| 檢舉

每天一個好故事+有趣有態度的育兒乾貨

文| 泡泡媽

一個帶娃工作深夜還要碼字的創業媽媽

也是一名資深童書編輯+兒童心理諮詢師。

這張圖是之前外國小朋友開學了,孩子們都是垂頭喪氣的表情,但是父母卻開心的不得了,因為這些磨人的小妖精終於要去上學了,父母不用再24小時盯著他們了,自己可以放鬆一下!

但是現在孩子放寒假了,很多父母就開始頭疼了,要怎樣才能給孩子高效的陪伴,讓他們度過一個美好又有意義的寒假呢?讓孩子看電視、玩手機確實是可以讓孩子做個安靜的好孩子,又擔心他會上癮;年底很多公司都很忙,所以父母工作也很繁重,陪伴孩子的時間很有限。

今天這篇文章是一位職場媽媽的經驗之談,她通過一系列簡單的親子互動,在她晚上3個小時里,輕鬆愉快地完成了對孩子的高質量陪伴,無論是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來說都很有借鑑意義,一起來重溫一下!

吃飯前:情感溝通時間

年底工作繁重,心情難免會煩躁,但我堅決不會把工作情緒帶回家。晚上7點,走進家門的前一刻,腦袋自動格式化,放下工作,只剩下看到娃時的歡心和喜悅。

晚飯前會有一段時間,是我了解兒子樂樂白天乾了什麼,需要什麼幫助的時間。我試著直接問樂樂「今天你吃了什麼,學了什麼,開不開心」之類的話,但幾次過後,樂樂都覺得這種問題無聊透了,乾脆裝作沒聽見,專心致志玩手頭的遊戲。

後來我嘗試了一種新辦法,效果出奇得好。

拿著一張白紙,笑眯眯地對孩子說:「我們來玩畫畫好不好?你說什麼,媽媽就畫什麼。」

孩子扭過頭來,好奇地看著我。

立馬給他畫了個小人,小人把脖子轉到後面,眼睛撐得大大的。邊畫邊念叨「我叫樂樂,今年4歲。我有大大的眼睛、短短的頭髮……」

樂樂覺得很搞笑,放下玩具,看我畫。

根據他的口述,我給他畫了《樂樂的一天》,然後他就玩high了。

今天乾了什麼:睡午覺、看書、吃飯。

中午吃了什麼:粥、包子、牛奶、桃子。

哈哈,看圖就知道我的畫丑得不要不要的,但在孩子眼裡這卻是寶貝,因為從這個遊戲里他獲得了成就感和掌控感。

有時他會說「媽媽,我左邊坐的是xxx,右邊坐的是xxx,你把他們畫反了。」或者「今天我喝了一碗湯,裡面有紫色的菜葉子,你快把它也畫出來吧!」……

一邊畫,一邊問,在交談的過程中,我能獲得很多信息:一天都做了什麼,他有沒有吃飽、今天有沒有發生有趣的事情。每次畫完,他都如獲至寶,把作品拿給其他人看。

晚飯後:遊戲活動時間

吃飽喝足後,就到了真正的晚間親子遊戲時間。對於小孩子而言,玩是一項重要的功課,不僅可以提高手指靈活性還可以益智健腦。根據樂樂的愛好,我們的遊戲可以分為幾個模塊:捏彩泥、玩手指畫、搭積木、下棋、做手工、水槍大戰、玩貼紙等等。每天玩什麼,主要看孩子的興趣。

遊戲1:捏彩泥

孩子小的時候,就喜歡手裡玩東西,彩泥就比較符胃口。明亮鮮艷的色彩,看著很吸引人。最可貴的是,它可以提供給孩子們任意創造的空間,只是簡單的揉一揉,捏一捏,就能變出各種不同形狀的東東。

黏土作品:小熊貓

有的彩泥比較沾手,容易乾燥,建議其他媽媽們可以買那種超輕黏土的彩泥,不沾手不黏桌,不怕寶寶弄得到處都是。

遊戲2:手指畫

其實孩子的雙手就是最好的畫筆。和其他繪畫方式相比,手指畫幾乎不需要任何技法學習即可進行創作,只要允許孩子自由嘗試,幾乎具有無窮的表現力。畫不得很漂亮,但是淘小子相當的開心。有時候,一畫畫就可以在家玩好幾個小時啊!

缺點是會弄髒衣服、桌子、地面、牆壁等等,需要大人時刻盯著。所以作畫前,給孩子套上圍兜,讓他在地上玩顏料最好。如果選擇可水洗的顏料那就更好咯,方便清洗。

我一開始是個菜鳥,畫的跟「鬼畫符」一樣,孩子的畫風自然也是被帶偏了。後來去網上查教程、看遊戲說明書,和孩子一起畫,一起成長。畫的次數多了,就越來越好了。

手指畫作品:盆栽

遊戲3:手工製作

手工課包羅萬象,可以很簡單,剪個窗花、摺紙船、編繩子什麼的,也可以複雜點,自製給家人的生日禮物、編個籃子、雨傘等等。

可能很多媽媽會說,我從來沒學過、我手很笨怎麼辦?別擔心,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拿起手機,百度搜索,哪裡不會點哪裡,一些簡單的手工製品還是so easy。

廢舊的盒子、衛生紙筒、瓶蓋、包裝紙、棉簽、筷子都可以成為手工原材料。前幾天我和樂樂一起做的可愛的小提籃,用了海綿紙、舊CD、剪刀、熱熔膠槍、記號筆、直尺。

最後我還給籃子貼了個海綿紙蝴蝶結,變得更可愛了。

親子手工不但能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更能加深父母與孩子的感情,共同完成的手工作品令我們有大大的成就感!

等到娃三四歲了,下棋便成為很好的親子活動,或者帶孩子運動、玩躲貓貓遊戲……當然也有很多時候孩子是什麼也不想干,抱著連環畫自己一個人窩在沙發里看或者拆東西玩。一般情況下,我都會尊重孩子的選擇。

入睡前:講故事時間

9點後,就要開始準備洗澡、講睡前故事等一系列的就寢程序了。

一般8歲之前的孩子都需要睡前故事,尤其是0~6歲的孩子在睡前更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孩子會在故事中感受世間的美好,感受父母的愛。故事更會讓孩子堅信,爸爸媽媽永遠會陪伴在身邊,保護自己。

這裡分享幾個講故事的小技巧:

音量:講睡前故事時,聲音不用很大,孩子能聽見就行;聲音也不能太小,因為太小的聲音會損害您的聲帶。

語言:多用重複性的語言,多用疊詞,比如「跑呀,跑呀,跑呀」,「找呀,找呀,找呀」,孩子在聽到這些詞語時,會結合生活中的經驗,在腦海中浮現出相應的畫面,這些對於孩子的智力和心理發育有很大的好處,容易構建五彩斑斕的精神世界,對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是大有益處的。

語調:語調一定要平緩,不要表演式的,只要不讓孩子興奮就行,每當說到睡覺的情節,可以有一些拖長音的語句,輕輕地說。愛的語調勝過千言萬語。

動作:這時候您可以和孩子有適當的身體接觸,比如您用手輕輕地拍孩子,把孩子的手放在您的手心裡,等等。

就這樣,孩子一邊聽著故事,一邊慢慢地進入夢鄉。

泡媽說 :

其實,這篇文章不僅僅是寫給媽媽們看的,我更真摯希望爸爸們也能看看。

以前看過一句話,印象很深刻——與孩子相處,省下的力氣終究會反撲回來。

見過很多父母,一邊玩手機一邊心不在焉的應付孩子,看似陪伴,實則是浪費雙方彼此的生命。作為父母,一天二十四小時,真正和孩子正面溝通的時間其實並不多,希望家長們能夠高效利用起來。

即使再忙,也請抽時間陪陪孩子吧!讓孩子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40559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