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幼兒在創作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幫助和指導

語恩| 2017-01-04| 檢舉

孩子們在創作時經常會遇到哪些問題呢?我們應該如何指導呢?

溯源:藝術的功能

「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

人類祖先在一萬多年前就在洞穴的岩壁上開始作畫了,還有半坡出土的彩陶等生活器物,都會各種紋樣裝飾,在生存環境惡劣的原始時代,人類生活已屬不易,但是仍然有藝術的產生。人類對藝術、對美的追求,幾乎可以說是本性使然。

藝術不是游離與人類生活之上的某種高級意識形態,而是人的本質最核心的部分。它作為人類表達交流的重要方式充實著人們的生活。藝術和文化實踐對個人和社會智力、情感與心理的平衡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

早期教育中的藝術創作階段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僅僅有愛心、自信、耐心是不夠的,我們要了解了藝術的功能,還要對幼兒的藝術創作發展過程有所了解,如此一來才能更好地為幼兒準備環境、提供指導,以免出現強迫孩子達到超出發展規律的行為。

關於幼兒的藝術創作階段,很多專家和學者都給出過自己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要數Viktor Lowenfeld。根據Lowenfeld及Brittain在「創造與心智的成長」(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一書中對每個階段兒童繪畫創作特徵的描述,現將各階段發展的特徵略述如下:

(一) 塗鴉期(scribbling stage):

年齡:大約2至4歲

一般幼兒的塗鴉發展階段可再分為四期:

未分化的塗鴉:幼兒最初的塗鴉,線條雜亂,所畫的線條很有變化,此時兒童尚無手眼協調之控制能力,且無意於描繪視覺現象。

縱線塗鴉: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塗鴉活動,幼兒逐漸發覺到自己的動作跟畫紙之間有某種聯結,於是,他們會嘗試用視覺來控制自己的動作,即手眼協調。比如,會有意識的左右或上下劃線,但還是經常把可以控制的線條和不能控制的動作混在一起。

圓圈的塗鴉:新發現的樂趣會促使兒童改變其動作,經過不斷的重複,他會嘗試更複雜的動作,這些動作使兒童發展出圓圈的線條,此時的兒童是用整隻手臂來畫圖。

命名的塗鴉:大約三歲半左右,此時兒童的畫仍然看不出任何形體,但是兒童會替這些畫命名,比如孩子會指著曲線告訴大家:「這是蛇」,指著圈圈說:「這是石頭」。

進入命名階段的孩子能朦朧地意識到線條與實物間的聯繫,他們會自言自語地對線條加以說明,給線條起名字。這種命名塗鴉並非是先想好主題再塗畫,而是看到所畫的符號像什麼就賦予它相應的含義。所以塗鴉畫的命名是其思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標誌。

(二) 前圖式期(reschematic stage)

年齡:約4至6歲。

「圖式」也叫「認知結構」,指的是思維或動作模式,在某些方面類似於非專業人士說的策略或概念。 皮亞傑認為兒童心理結構的發展涉及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所以其實藝術創作也屬於建構遊戲的一種,是孩子們知識建構的過程。

具體表現:這個階段兒童的視覺觀念正在發展,兒童通常用大圖形表示那些對他們來說最重要、最有利、印象最深的事物。

1、人物畫的特徵:兒童最初所創作的人,以圓圈代表頭,兩條線代表腿,稱為「蝌蚪人」的人物。

2、色彩表現的特徵:此其兒童所用的色彩往往與表現對象的顏色沒有關連。其色彩之選用完全憑個人喜好而定。

3、空間表現的特徵:兒童所構想的空問,往往以自己為中心,並局限於台已的四周,對於物與物之間的關係並未了解,因此兒童畫里的事物常漫無秩序。

如何支持幼兒的藝術探索

成人在幼兒的藝術教育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我們可以從環境支持、活動支持、互動評價支持這三個方面來幫助幼兒的藝術探索。

環境支持

在環境中提供多感官刺激

除了布局合理、材料投放適宜之外,在環境布置中我們還可以考慮更多感官的刺激,促使幼兒的創作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眼、耳、鼻、口、手五大器官對應視、聽、嗅、味、觸五大感官,常常在無形中影響人的心情。藝術區的感官刺激可在材料中體現,大多以自然材料為主。比如:

嗅覺體驗

"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夜讀書",了解這句詩的人應該都知道,香爐是古人書房的必需品,讀書時香菸裊裊升起,香味低回悠長,和音樂一樣,香味更能讓人神清體暢、身心愉悅,使人更快進入創作的境界中。

如果條件允許,您可以在藝術工作室中加入無毒適宜的花香植物,或者有香味的紙張。

味覺、觸覺體驗

在創作中,儘可能地滿足多感官的體驗,比如讓幼兒摸一摸、嘗一嘗,是凹凸的還是光滑的?是堅硬的還是柔軟的?是有冰冷的還是溫熱的?是酸酸的、甜甜的、還是苦苦的?

所有的這些感官體驗都會被孩子古靈精怪的大腦所吸收,衍生出更多奇思妙想,進而妙筆生花。(所以,戶外寫生真的是非常好的活動,它能幫藝術創作者找到靈感~如果可以,請帶孩子多多走出教室吧!)

在環境中培養幼兒良好習慣

除了感官刺激,我們還可以利用環境幫助幼兒養成愛惜資源的好習慣。

例如:不用的黏土請密封好,以免風乾;紙張的背面也可以創作;彩色筆不用時要蓋上筆帽,等。我們可以在環境中設置這些:比如將張貼的區域規則進行細化;設置各種類型的紙張回收處,包括單面紙張回收處(可利用反面)、雙面紙張回收處(可做紙漿畫)、下腳料紙類回收處(可做拼貼畫);在材料處張貼形象的使用事項圖,等等。

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和可變化的操作台

幼兒的藝術創作可謂是「全身參與」的活動,他們在繪畫過程中可能會鋪開很多東西,身體來回搖擺,甚至趴在地上畫畫。廣闊的活動空間可以免去碰倒東西和影響他人的顧慮。

幼兒常用的操作台有垂直和水平兩種,垂直的比如畫架,平面的比如可以放在膝蓋上的畫板等。我們可以把這些設置改成可移動的,這樣孩子們就可以把畫架移動到同伴身邊,便於相互觀察和交流想法。要知道,環境中的人,尤其同伴的力量可是不容小覷的。可變化的操作台也便於孩子找到更容易創作的姿勢。

提供引導幼兒創作的環境

環境是幼兒的第三位老師,在藝術區,我們可以提供如下的支持,來引導孩子的創作,它們可以是這些:

藝術品仿製品(繪畫、照片、模型等)、

藝術作品集、

通俗易懂的藝術繪本、

藝術家傳記、

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藝術書籍、

幼兒從家中帶來的藝術品(編織品、陶罐、刺繡等)。

活動支持

教師在組織藝術活動時可以使用綜合藝術的形式,比如播放音樂。它會帶來別樣的創作體驗。比如在製作新年手工時播放新年音樂,讓人感到情緒高昂、喜氣洋洋;比如在寫生植物時,播放優美純音樂,會讓人感到安寧平和;比如在製作印第安風格的頭飾時,可以播放非洲鼓類的音樂,異域風情撲面而來。

評價支持

成人對幼兒的評價與互動是整個創作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我們前面提到,藝術創作是幼兒表達自己的重要工具。如同哭泣,肯定不會有父母說「這個孩子哭的方法不對啊」這種話吧。然而同為表達方式之一的繪畫卻總是被成人以自認為的觀點去評價。

很多有閱讀障礙、或者自閉、或者其他問題的孩子們從藝術創作中得到了莫大的喜悅和心靈的平和,他們從中重拾自信,慢慢趨向正常人。而在我們手中,是不是反了過來?本來愛畫畫的孩子們因為我們對結果的過分要求和對過程的忽視,導致他們原有的自信心摧毀,為了得到成人對結果的誇獎變得畏手畏腳,塗色不敢越出線,創意枯竭,「我不會畫」、「你幫我畫」,變成了他們的口頭禪!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當然,也不要不分青紅皂白的盲目讚美,這會導致孩子們想要取悅成人,我覺得我們應該引導是的讓孩子學會重視藝術帶給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感受!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用藝術取悅自己,而不是取悅別人!也請不要說他們的作品看起來不像,所有的藝術作品應該是做給自己的,表達自己的,記錄自己的。

如果你不知道和正在創作的幼兒說什麼,可以參考《The Creative Curriculum for Preschool》書中的一段:

描述自己所看到事情:「今天我看到你把所有的顏色都用上了,還有,你在做拼貼時也很用心地選材料,然後仔細地貼上去」

說說幼兒正在做的動作:「你真的很用力在拍打麵糰土呢!」「你在畫手指畫時,手臂動得真快啊!」

問問幼兒創作的過程:「你怎麼調出這個新顏色的?」「你最喜歡哪個部分呢?」「你是怎麼畫出這些小圈圈的?」

問幼兒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幼兒想一想再回答:「我們還可以用這些木片做什麼事?」「如果你把這兩種顏色混在一起,會怎樣」「下次你用黏土製作東西是,你會想要做什麼不一樣的東西呢?」

說些可以鼓勵、肯定幼兒的努力的話:「你今天真的畫了好多畫,我們應該把哪副畫掛在牆上?」「你想到了好多方法,想不想讓其他小朋友也知道?」

創作完成後,教師還可以讓兒童參與藝術評價或者「啟發人的藝術對話」。斯博德克認為,藝術評論包括以下四個階段:

·描述藝術作品——主題、元素和媒介

·分析——元素之間的關係

·解釋說明——藝術作品傳達的想法、感覺和情緒

·判斷——根據描述、分析和解釋說明進行評判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9044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