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媽媽說:
「隔代育兒」是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大多數父母忙於工作,平日裡將孩子交由老人幫忙照看。而新老兩代人之間不同的養育觀念,又常引發衝突。
針對網上排名前十位的「隔代育兒」矛盾,整理了一些緩和關係的方法給年輕爸媽們參考,大家還有啥既能避免衝突,又能豎持科學育兒原則的好方法,歡迎在後台留言哦~
矛盾一 寶寶多大可以吃鹽
媽媽:寶寶一周歲以後才可以吃鹽。
長輩:寶寶早點吃鹽好,吃鹽才有力氣。
現象分析:老人認為有滋有味的東西能增加寶寶的食慾,吃起來更開胃。但父母則認為早吃鹽不但增加了寶寶的腎臟負擔,還會讓寶寶味覺不靈敏,甚至會增加成年後患慢性病的幾率。
其實,寶寶所需的鹽要比成人少得多;為了寶寶的健康,最好在周歲以前都不要進食食鹽。
折中辦法:可以在寶寶去體檢的時候帶上老人,並主動問醫生關於「輔食要不要加鹽、需不需要做得咸一點」等問題。醫生說的「寶寶不能過早吃鹽」的觀點很有可能會成為「聖旨」,比做小輩的勸老人一百遍都有用。
矛盾二 冬天該給寶寶穿多少衣服
媽媽:和大人穿一樣多就好。
長輩:寶寶體溫調節差,要多穿些。
現象分析:老人總是生怕寶寶年齡小被凍壞,於是講究「捂」字訣。而父母則覺得寶寶出了汗,捂在厚厚的衣服里更加容易感冒,少穿點反而還可以增強抗凍的能力。
其實,大多數寶寶都屬於「熱性」體質,一活動就出汗。如果寶寶體質健康,不需要捂太多,和大人穿一樣多就好。
折中辦法:找一個老人也覺得熱的機會做動員工作。告訴老人只要摸摸寶寶的手,如果手不涼就說明寶寶不冷;如果實在怕寶寶凍著,可以準備件外套,寶寶感到冷時,再穿上也不遲。老人有切身感受的時候,做說服工作更容易。
矛盾三 能不能給寶寶吃零食
媽媽:不能吃,零食里有添加劑,還會影響寶寶正常的飲食。
長輩:吃零食沒關係,現在條件好了,寶寶想吃就吃唄。
現象分析:老人給寶寶的寵愛是加倍的,總想給寶寶吃他喜歡吃的東西。但父母卻覺得零食廣告做得漂亮,其實營養價值不高,多吃會影響寶寶吃正餐的食慾,甚至會因為寶寶腸胃功能還不完善而引發消化系統疾病。
其實,給寶寶準備的食物還是以純天然的為好;零食裡面含有很多添加劑,最好別吃。
折中辦法:搜集報紙、新聞中提到有關零食的負面消息給老人看,同時給寶寶準備營養豐富的水果、粗糧等食物當零食。這樣,既滿足了老人笑眯眯看寶寶吃零食的願望,也避免了寶寶攝入過多的「垃圾食品」。
矛盾四 寶寶的要求是不是都要滿足
媽媽:不是,什麼都滿足會把他寵壞。
長輩:寶寶還小,要求應儘量滿足。
現象分析:隔代育兒特別親,老人對於寶寶的寵愛常容易變成毫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總是什麼都想滿足寶寶。而父母則認為過分的滿足會使寶寶變得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其實,寶寶在自我意識尚未萌發前,不會提出無理要求,此時滿足他的需求有助於增強安全感和信賴感;但當寶寶自我意識萌發後,再無條件地一味滿足,會使他日後變得自我和任性。
折中辦法:合理的要求要儘量滿足,不合理的要求要堅決拒絕。父母可以和家中的老人一起去聽育兒講座,也可以給老人看一些相關的育兒書籍。慢慢地,全家人就能統一教育方式和態度了。
矛盾五 大熱天大冷天是否要帶寶寶出去
媽媽:要出去,四季的戶外活動很重要。
長輩:寶寶那麼小,太熱和太冷都不適合出門。
現象分析:老人往往生怕室內外溫差大,會導致抵抗力還很弱的寶寶生病。而父母則覺得應該從小培養寶寶對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這樣當季節替換時就不會輕易得感冒。
其實,戶外活動對寶寶來說確實很重要,是加強體質的有效辦法。不過外出前,天氣因素也是必須考慮的,如刮大風、下雨、下雪天就不適合帶寶寶出去。
折中辦法:告知老人戶外活動對寶寶的重要性,如曬太陽可以促進鈣的吸收等等。外出前,備好方便給寶寶穿脫的衣物,同時也要尊重老人的意見,天太熱或太冷時可以適當縮短寶寶在戶外的時間。
矛盾六 要不要給寶寶用紙尿褲
媽媽:紙尿褲方便,洗曬尿布太費事。
長輩:紙尿褲不透氣、又費錢,還是用布尿布好。
現象分析:老人普遍認為傳統的布尿布要比紙尿褲來得透氣,而且使用紙尿褲還會增加一筆不小的開銷。而父母則覺得紙尿褲與傳統的布尿布相比,吸水性更好而且使用方便。
其實,不管是紙尿褲還是布尿布,只要勤於更換,使用方法得當,對寶寶來說都是合適的。
折中辦法:採取在不同的時間段給寶寶使用不同尿布的做法。如陰雨天和夜晚睡覺時可以使用紙尿褲,以省去天氣潮濕,尿布不易乾和夜間頻繁更換尿布的麻煩;天氣晴朗的白天可以給寶寶使用布尿布,畢竟布尿布的透氣性和經濟性是紙尿褲無法替代的。
矛盾七 冬天要不要每天給寶寶洗澡
媽媽:寶寶新陳代謝快,即使冬天也需要每天洗澡。
長輩:冬天太冷,長時間不洗澡也沒關係。
現象分析:老人總是怕寶寶冬天洗澡凍著了,再說就算一星期不洗澡,寶寶也不髒啊!但父母卻認為如不經常洗澡,寶寶的汗液及其它排泄物蓄積會刺激皮膚,容易發生皮膚感染。
其實,寶寶的皮膚柔嫩,新陳代謝旺盛,有條件的最好每天或隔天洗一次澡,但洗完後一定要給寶寶全身抹一層潤膚油,以防止皮膚油脂的流失。
折中辦法:當著老人的面,做好一切保暖工作,如打開暖空調、關好門窗、準備好溫軟的大毛巾等,讓老人不必擔心寶寶洗澡時的室溫問題。而後給寶寶洗澡時也可以讓老人共同參與,感受給寶寶洗澡的樂趣。
矛盾八 是否寶寶一哭就要抱
媽媽:不行,這樣會助長他的依賴性。
長輩:當然要抱,寶寶哭了讓人多心疼。
現象分析:老人往往都「隔代親」,寶寶一哭就心疼得不得了,於是便出現「一哭就抱」的現象。而父母則覺得這樣做會使寶寶養成壞習慣,大人會被他的哭聲「掌控」,該忽視的時候還是要忽視。
其實,當寶寶還處在不會說話的階段時,只能用哭聲來表達需求。在還未了解寶寶哭聲的含義前,擁抱可起到暫時的安慰作用。對不會說話的寶寶來講,對他的哭聲置之不理,會使他缺乏安全感。
折中辦法:和老人一起熟悉和了解寶寶「哭的語言」:是餓了、冷了、睏了還是需要擁抱?細心觀察,正確地理解和尋找寶寶哭聲中所表達的真正含義和原因,及時滿足寶寶的合理需求,而非僅僅用「一哭就抱」的方式來緩解。
矛盾九 一歲半前是否要教他自己吃飯
媽媽:要,可以鍛鍊他手眼的協調性和培養自理能力。
長輩:不要,這麼小哪會自己吃!
現象分析:老人覺得寶寶太小肯定不會自己吃,而且還會把衣物弄得滿是污漬,所以往往採取包辦的形式。父母則希望寶寶通過自己動手來鍛鍊手眼的協調性,培養自理能力和良好的飲食習慣。
其實,寶寶在精細動作的發展過程中,會有自己動手吃飯的慾望,不妨順應他,給他「自己吃」的機會。
折中辦法:一開始可以同意老人喂飯的舉動,同時鼓勵寶寶自己拿著饅頭等食物吃,還可以準備方便、好用的兒童餐具給寶寶嘗試舀飯。從半喂飯半自己動手開始,逐漸過渡到寶寶自己動手吃飯,養成好習慣。
矛盾十 該不該給寶寶把尿
媽媽:不該!18個月前,寶寶沒有憋尿的意識。
長輩:當然要把!可以培養寶寶規律的排便習慣。
現象分析:老人覺得早點把尿可以培養寶寶排便的規律,還能讓屁屁始終乾乾淨淨的。而父母則認為太早地刻意訓練是一種違背寶寶意願的強迫行為,可能會影響到寶寶性格的發展。
其實,大多數寶寶在18個月前,大腦皮層還沒有完善到可以控制大小便的地步,此時把尿只是培養寶寶「條件反射」的能力。
折中辦法:如果家中老人一定要把尿,建議只在白天進行,以免夜間影響寶寶的睡眠。努力尋找寶寶排尿的規律,如睡覺醒來、喝完水後20~30分鐘後等時刻特別容易尿。如果把尿的時候寶寶不願意,最好停止,以免給寶寶留下不愉快的印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8929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