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讓孩子心服口服的高情商父母,原來都是這樣的!

SnYek| 2016-12-30| 檢舉

清晨,四歲的小雅要求媽媽:「我要編兩個漂亮的小辮子!」「沒時間了,媽媽上班該遲到了!」

眼見時鐘的指針已經指到了7點40分,還有20分鐘就到點了。媽媽簡單地給小雅梳了一個馬尾,小雅噘著嘴,一邊反抗一邊扯下剛綁好的橡皮筋。

「你這孩子,不告訴你要遲到了嗎!」媽媽的音量明顯提高,拽過孩子又重新紮回了馬尾,這時小雅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大聲哭鬧起來「我就要編辮子!」媽媽又急又氣,「我不管你了!」把孩子交給爸爸摔門而出。

小雅哭得更歇斯底里了,「哭哭哭,再哭我也不管你了!」爸爸被吵得心煩,氣憤至極。

明明知道「不該那麼做」,為什麼還要做呢?

上述案例中的媽媽,相信在時間充裕的條件下,一定會很容易滿足女兒的願望, 但是在即將遲到、女兒還不配合的情形下,她抑制不住急躁的情緒,口不擇言,說出傷害孩子的話,而爸爸不僅沒有對孩子的哭鬧給予關心和適時的疏導,還被媽媽的負面情緒傳染,使孩子更加委屈和忐忑不安。

或許,這偶爾的一件事不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陰影,但可以肯定的是,沉重、不快的情緒開啟了孩子新的一天。

世間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可生活中,類似上面的例子幾乎在每個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過。

我們也常聽家長反思,明明知道「不該這麼做」,可是脾氣上來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提高嗓門,有時候恨不得大罵粗口或者打孩子幾下,心裡才痛快。

原本可以一笑而過的事,在這些時候卻怎麼都不能忍受,這就是失控的情緒宣洩。

父母既是孩子最親密的成長夥伴,又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在和孩子的朝夕相處中,父母的生活態度和情緒情感總是會影響著孩子。

你今天對孩子挑剔,

他明天就會事事抱怨;

你今天在孩子面前吵架動粗,

他明天就會膽小怯懦;

你今天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

他明天就會對生活失去希望和熱情;

父母的壞情緒,就像瘟疫一樣「污染」著孩子原本潔淨的心靈,孩子將這些消極、抑鬱或憤怒的情感,內化成一種不被信任、不被欣賞、懷疑一切的壓力,進而被迫說謊,敵對父母,使親子關係惡化。

「你這孩子怎麼那麼不懂事,說什麼都不聽!」

「我說東你偏往西,早晚有你吃虧的時候!」

「說了這麼多次,一次都記不住,下次還這樣嗎!」

我們總要求孩子情商高,但我們做家長的能夠做到嗎?

相信每個父母都對孩子大聲吼叫過,對孩子氣急敗壞地發過火,當我們試圖扭轉孩子的想法,讓他改變不好的習慣時,卻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家長也感覺越來越無力。

如果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下,

便會對孩子的為人處世、性格塑造,

乃至一生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

一個小測試,測出你是不是一個善於管理情緒的家長:

6歲的孩子放學回來和你說:「今天在學校有同學打了我一下,嗚嗚嗚…」,身為家長的你,這時候的反應會是?

A. 「哦,仔仔很勇敢的,不哭。」

B. 「你不會也教訓他嗎,你有沒有打回去?」

C. 「是不是你做錯了什麼,別人為什麼打你?」

D. 「你還好嗎?有同學打你,所以你很委屈?」

選A的父母,內心的聲音是想這件事情趕快過去,連讓孩子釋放恐懼和委屈的時間都不願意給,認為事小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也就是不能感同身受孩子的情緒。

選B的父母,不重視孩子的情緒(情商培養的基礎),恐懼孩子在身體上的吃虧,孩子未來有可能發展成一切問題傾向於用暴力解決。

選C的父母,不能感同身受孩子的情緒,似乎世界只有對錯黑白,孩子有可能會變得不改嘗試新的事物,膽小內向,因為做錯了,就要挨打挨駡。

選D的父母 ,才是重視孩子情商的父母親。

善於管理情緒的家長,

會隨時察覺自己的情緒狀態。

因此父母在這個情況下,應先幫助孩子辨識出現有的情緒狀態:「所以你不開心了?」「所以你感到委屈了?」。

幫助孩子辨認自己的情緒狀態,會帶來兩大好處:

首先,孩子可以從中明瞭,接下來要處理的,是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那個「對方」。也就是說,現在真正該做的事情,不是因自己感到委屈而找對方理論,而是應該意識到,真正的困擾其實是自己的情緒反應,那麼隨後該努力的,就是如何調適情緒,做出合適反應。

其次,孩子可以從中學會換位思考,培養同理心。這次挨打,心理難受,以後就知道了,若去打別人,別人也就會有這樣的感受。

這個深刻的情緒體會,有助提升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以後也就為如何去體察他人的情緒奠定了基礎。所以從情商教育的角度而言,這會是個一舉兩得的做法。

培養孩子的情商之前,父母應該先提升自己的情商。

在協助孩子辨識情緒之後,接下來,爸爸媽媽就可以再問:「你要不要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這是個很重要的親子溝通方式,當父母學會發問及傾聽,孩子就會願意開口說話,培養良好的親子溝通習慣,會讓彼此的溝通暢行無阻。

孩子是上天恩賜的禮物,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父母和孩子的進步其實是雙向的過程。

孩子學會了如何與還不算成熟的年輕父母相處;作為父母的我們,則在抑制我們的需求來滿足孩子的需求的過程中磨平了稜角。

養育孩子會慢慢培養我們的情商,使我們成為更合格的父母。

學會這8句話,做讓孩子心服口服的高情商家長,建議收藏:

01 我感到……(情緒),因為……

例:我感到很開心,因為你老爸給我買了一條新裙子。

家長在平時要多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 。一方面,孩子會學到更多的情緒表達和詞匯;另一方面,也鼓勵孩子能像父母一樣時常表達出情緒。

注意在表達完情緒後說出理由,這樣可以讓孩子對每一個情緒有更好的理解。

02 你是不是感到……(情緒)?

例:你是不是感到有點生氣?

年幼的孩子還不會表達情緒、說出情緒。家長幫忙把他的情緒說出來,是一種幫孩子認識、調節情緒的超棒方法。

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更好的認識、理解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在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幫孩子說出情緒,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負面情緒就容易被排解。

03 你的意思是…(重述對方話)嗎?

例:你的意思是說你很想看動畫片嗎?

複述孩子話語,能夠讓孩子知道你聽明白了他的話,並且清楚的知道他的需求。這樣一來,孩子就知道他要傳遞的信息,你已經收到了,就不會再不折不撓地持續「騷擾」了。更重要的是,這是同理心的表現,家長常常如此高情商的對孩子說,孩子也會學會去理解和複述他人的意思,獲得同理心。

04 我覺得你是個…的孩子,因為…

例:我覺得你是個善良的孩子,因為剛才在地鐵上,你把座位讓給了老奶奶。

高情商的父母常常讚揚孩子,這樣會讓孩子更有自信。不過在讚揚孩子的時候,要注意誇獎孩子的特質,而不是籠統的誇獎「你真棒」、「你真聰明」。

另外,最好要把具體的行為和事情說出來,讓孩子知道原因,否則孩子也會覺得莫名其妙,起不到讚揚的目的。

05 我覺得你是個很努力的孩子。

例:我覺得你是個很努力的孩子,下次有機會可以試試其他方法。

孩子還小,很多事情會無法完成。高情商家長有一個原則就是按事實進行讚揚,如果孩子確實沒有完成一件事,但卻違心的讚揚,其實會讓孩子覺得你不真誠。

所以,當孩子並沒有做好事情時,我們可以誇獎他的努力,給予他下次繼續的動力。

06 這樣做危險,所以…好嗎?

例:你這樣做會有危險,我很在意你,所以你以後過馬路一定要牽著我的手,好嗎?

當孩子做出一些危險動作時,父母往往會氣急敗壞,因為太怕孩子出事。往往會很嚴厲的指責,「你是不是有病,不許這麼做」、「不能這樣,太危險了」。這樣說往往效果不好,有的孩子反而逆反,有的孩子則會被嚇到。

在提醒孩子危險時,最需要傳達的一個信息是:這都是因為我在意你的安全,而不是指責你。

另外,不要一味阻止孩子現在的行為,更要給他提供一個合適的建議。

07 媽媽/爸爸希望你…,因為…

例:媽媽/爸爸希望你能安靜一點,因為這裡是圖書館,是大家安靜看書的地方噢。

高情商父母在批評孩子的不恰當行為時,往往不是說「不」來制止。更合適的做法是說出你希望孩子做出什麼樣的改變,讓孩子有所進步,而不是停留在不斷指責錯誤行為上。

重要的要說出你希望孩子改變的原因,讓孩子真正的「心服口服」。

08 你想要……,還是……?

例:這個週末你想要去動物園,還是去奶奶家吃大餐?

有的時候,我們喜歡幫孩子做決定,最多會問一句:「你要不要……」。高情商的父母會讓孩子做選擇題,讓孩子獲得自己選擇的權利,能夠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另外,當我們單純問孩子要不要的時候,他們很容易拒絕。但是當做選擇時,他們往往都會選擇其中一個,你可以巧妙的設置選項,讓孩子不管怎麼選都是對的。

如果你還總因孩子不聽話,無法說服孩子而苦惱,不妨試試上面幾種說話方式。

養孩子的過程,只要方法用的對,其實也可以很容易。

喜歡這篇文章麼? 快分享吧!

搶先收到最新文章! 記得關注@ 【媽咪想知道的事】 https://www.facebook.com/MummyKnowThat/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8633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