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趴趴君的表妹生了一個女兒,趴趴君一家就去他們家看小寶寶。出門前,先接到他們的一個電話,千叮嚀萬囑咐千萬別把孩子帶過去。趴趴君只得把孩子送去了奶奶家,再趕過去。
還沒到樓下,第二個電話就來了。關照不要走正門,要從地下車庫的門進去。理由是正門的門鈴特別響。也許小寶寶在睡覺,怕吵。
敲開大門,大白天的客廳里黑黝黝的,仔細一看,整個家裡的窗簾都被拉了起來,也不開個燈。而且全家人都靜悄悄的,有一種在搞「地下工作」的錯別。這樣的環境,對於趴趴君這種愛熱鬧的光明愛好者來說,簡直太難受了。
網絡配圖
出生才一個星期的小寶寶就躺在嬰兒床里,手舞足蹈的,壓根沒睡覺。壓低聲音與正在做月子的表妹聊了幾句,問起為啥要搞得靜悄悄、黑乎乎的,她嘆了口氣說,孩子剛生第二天,表現的特別煩躁,婆婆說是被醫院裡嘈雜的環境嚇到了。
醫生還沒讓出院,婆婆就鬧著要出。結果住了兩天醫院,就回了家。回到家,為了保護孩子不被再次「嚇到」,婆婆就在家裡立了很多規矩,不能拉窗簾,不能大聲說話,不能有大動靜,甚至不能開燈、不能按門鈴。就連走路都要悄悄地,不能有腳步聲。
一聽這話,趴趴君倒吸了一口冷氣。就與表妹匆匆告別,逃出了這個壓抑的環境。見過生完孩子,家裡輕輕關門、小聲說話的,從沒見過哪家人做得那麼極致。
也許有人要問,難道這麼做錯了嗎?是的,但是又不完全錯。
很多人以為剛生下來的寶寶會很怕吵,甚至害怕聲音。其實不然,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周圍環境並非完全安靜的,因為有羊水在寶寶的耳朵邊一直晃呀晃的,能不吵嗎?
所以,寶寶是適應了有一定聲音的環境才降生的。聽覺的刺激是新生兒感官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充足的聲音刺激是每個寶寶健康發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個評價嬰兒聽力的研究表明:很多寶寶在接收了適宜的聲音刺激之後,就會明顯呈現出安靜的狀態。甚至當這些聲音出現一些依著嬰兒動作調整的音調和節奏時,即便是新生兒,也會逐步去試著讓他們的身體動作符合這個音調。
當然,這裡說的聲音重點在一個度上。過分吵鬧、尖銳或不愉快的聲音,確實會讓嬰兒受到驚嚇。此時,他們的呼吸心跳都會明顯加快,嚴重的情況下他們甚至試圖把頭遠離發出聲音的地方。
但是,一般情況下,生活中產生的聲音和普通的說話聲,根本不會對寶寶造成這樣的困擾。反而營造一個過於安靜的環境,讓寶寶費了老勁去適應,才更讓寶寶煩惱。
更頭疼的是,寶寶不可能永遠呆在這個環境里。好不容易適應了安靜環境的寶寶,幾個月後又被大人從安安靜靜的家裡帶到外面去,一下子風聲、人聲、汽車聲等等充斥在耳朵里,能不崩潰嘛!
另外,對於剛出生的,視覺發育還在初級階段的寶寶來說,只能感光。要讓視覺發育的必要條件就是充足的自然光線。對了,不是日光燈,也不是小夜燈,是自然光線。所以拉窗簾有多大壞處,大家都知道了。如果寶寶白天要睡覺,也不建議全拉窗簾,最好是半遮光的窗簾,比如一層窗紗之類的。
最後,趴趴君列出一份一歲之內的寶寶需要的聽覺刺激,以供參考。
1-3個月:音樂
除了睡覺的時候,都可以播放一段旋律優美、舒緩的樂曲,可以鍛鍊孩子的樂感、聽覺和注意力。
媽媽也可以一天說2、3次悄悄話,或者輕輕的搖鈴鐺,來訓練聽覺。
4-6個月:兒歌
這個階段的寶寶特別喜歡節奏明快的兒童歌曲,可以反覆多次播放同一首歌。另外,這個階段要訓練孩子追聲的能力。
7-9個月:人名
用幾種不同的語調叫孩子的名字和其他人的名字,觀察孩子是否在教導名字的時候轉過頭來,觀察他的聽覺的同時,訓練反應能力。
10-12個月:加入故事
媽媽可以每天唱一首簡單的兒童歌曲,並講幾個有趣的兒童故事。這個階段,繪本也可以加入進來了,在孩子有興趣的時候,講一些構圖簡單、故事情節單一、色彩鮮艷的繪本給他聽,記得要多複述幾遍哦!
來源:親子趴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8378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