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今天是冬至,按照北方的習俗是要吃餃子的,老的習俗說,冬至不吃餃子,耳朵會被凍掉的。早上早早的姥姥就已經開始準備要包餃子了,還逗著我家小二寶說:「今天讓媽媽多吃餃子,這樣小奶娃的小耳朵也就凍不壞了。」因為霧霾停課的大寶在旁邊跟著逗小二寶笑:「小耳朵,弟弟的小耳朵凍不掉啦!」小二寶聽不聽得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感受到大家對他的愛,從而在我的懷裡笑的手舞足蹈、前仰後合。滿室洋溢著濃濃的幸福感,窗外小雨淅瀝,霧霾也正有了消散之意,如此,甚好!
冬至吃不吃餃子,與寶寶的耳朵凍不凍壞,也許沒有什麼本質的聯繫。不過媽媽們知道,最傷害寶寶耳朵的行為有哪些嗎?
圖片源自網絡
【經常掏耳朵】
我們抱著寶寶的時候經常不自覺的給寶寶掏耳朵,有時候,一不小心就容易損傷耳膜。通常大人都會以為寶寶因為疼痛而哭鬧,哄哄也就當沒事了,可是過幾天就會突然發現寶寶的耳朵流血或者流膿,已經感染了細菌。
還有些寶媽喜歡隨手用髮夾、棉簽或掏耳勺等,在孩子的耳道內掏挖,這樣,病菌很容易進入中耳腔內,引起中耳腔感染、耳道長期流膿,甚至造成鼓膜穿孔。
耳屎的學名叫「耵聹」,是人體耵聹腺產生的一種油脂分泌物,其味苦,呈黃褐色,存在於耳內。耵聹在耳道起著屏障的作用,如果缺乏耵聹,一旦猛烈的聲波迎面而來,直衝耳道,鼓膜就會受到損害,甚至破裂,使人的聽力減退,甚至喪失。此外,耵聹常駐耳道,是耳朵的忠誠衛士,它的油質能捕獲入侵的灰塵、細菌或小飛蟲。
所以沒有必要經常為寶寶掏耳朵,最多就是在耳孔周圍的地方用小棉簽沾一沾就好。
【高分貝音樂或噪音刺激】
現在不少劣質玩具的音量過大,簡直成了噪音,如果把這些音源長時間、近距離地放在寶寶前面,可能會對寶寶的聽力造成永久性的損傷。寶寶長期生活在機場旁、高速路旁等高噪音的地方,也需定期檢查聽力。
有些媽媽習慣於放音樂給寶寶聽,以便提升寶寶的音樂修養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千萬不要距離寶寶太近,以免出現問題。
圖片源自網絡
【捏緊鼻子用力擤鼻涕】
有些寶寶感冒好了又得了中耳炎,原因與媽媽幫寶寶擤鼻涕的方式不對有很大的關係。媽媽常常為了把寶寶的鼻涕擤乾淨會用力捏住寶寶鼻翼,還一定要讓寶寶用力,這樣的做法其實很危險。
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細菌,如果兩側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鼻涕就會在壓力的作用下被從鼻後孔擠出,到達咽鼓管,引發中耳炎。很多寶寶感冒時得中耳炎都是因為寶爸寶媽擤鼻涕的方式不對。
寶寶擤鼻涕一定要先按壓一側的鼻孔用力,然後再按壓另一側用力,千萬不可同時。
與這個原理差不多的還有:捂住口鼻打噴嚏。
有些媽媽在公眾場合為了禮貌的原因,或者是小朋友之間玩耍的時候為了預防噴嚏噴到別人,所以會特意交代寶寶打噴嚏的時候要捂住口鼻。其實這樣的做法恰恰最容易傷害寶寶的小耳朵,引起急性中耳炎。
因為人的咽部與中耳鼓室之間有一個咽鼓管,它維護著中耳與外界的壓力平衡。打噴嚏時捂緊寶寶嘴和鼻子,會使鼻部壓力增高,細菌、病毒就容易隨氣流由咽鼓管進入壓力低的中耳鼓室,引起中耳發炎。
最好的方法是交待寶寶,想要打噴嚏的時候,側頭用紙巾做一下遮擋。
圖片源自網絡
【讓寶寶平躺著喝奶】
在給小寶寶喂奶時,如果不注意姿勢,讓寶寶平躺,也可能會給寶寶的耳朵帶來意外的傷害。
因為寶寶的咽鼓管長度較短而寬度較大,更加接近水平位置,這樣寶寶的身體處於水平位時,就很容易引起嗆咳,此時奶汁便可能通過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所以我們通常建議45度角度喂奶。
我最近是有些懶懶的,晚上總是躺在床上喂小二寶吃nei nei。有一次差點迷迷糊糊睡著了,聽見小二寶吭吭哧哧的,我急忙睜開眼睛一看,原來他吐奶了,看著溢出的奶水順著他的小胖臉兒就往耳朵邊去,嚇得我趕緊拽了個小毛巾擦拭乾凈。之後我再也不敢這樣大喇喇的睡了,總是要一切都忙碌好了,小二寶已經酣然入夢,我才睡。
圖片源自網絡
【捏著寶寶的鼻子灌藥】
寶寶吃藥的時候的確會非常不配合,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誰會喜歡這種苦苦的怪怪的藥味兒呢?而且有些媽媽會因為寶寶生病而格外焦慮,因此沒有了往常的耐心與笑容。寶寶看見媽媽如此,小心眼兒里正打著問號,看到喂藥的小勺子,難免更加抗拒。
可是有些媽媽在情急之下,非常操心寶寶的健康問題,就開始為寶寶強行灌藥。可是捏鼻子喂藥並不會影響寶寶味蕾,使藥的味道減輕,反而有可能在寶寶掙扎時造成危險。
寶寶在掙扎時可能導致鼻腔分泌物或藥水通過短直的咽鼓管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另外,寶寶鼻腔黏膜、血管比較嬌嫩,捏鼻子喂藥時,力度如果沒控制好,還會導致鼻黏膜和血管損傷。
寶寶吃藥困難,媽媽可以多想一些方法讓寶寶嘗試,另外也有專門的為寶寶吃藥的小滴管之類的利器可以使用。何必非要用最原始、最無效的方法呢?
【游泳、洗澡不注意保護】
游泳、洗澡時寶寶的耳朵最容易進水,在玩水的時候有水進入耳朵沒有及時清理,極容易誘發寶寶內耳感染、損害聽力。
為小寶寶洗澡的時候發現耳朵進水了,趕緊用干毛巾或者棉簽,放到寶寶耳孔邊吸一吸,千萬不要硬掏。而大一些的寶寶可以去游泳池了,出來擦乾之後,教會他們交替歪頭的單腿跳跳,讓耳朵里的水自動流出來。
圖片源自網絡
我家大寶在今年夏天的某一天游泳後不在意得了中耳炎,疼的躺在床上抹眼淚。我趕緊帶他去醫院,醫生開了一些治療耳朵的藥之後,又看了看他的鼻子,果然鼻子也發炎了。我們常言說,耳鼻想通,不舒服起來總是相連的。再加上那段時間大寶總喜歡用指頭挖耳朵,也喜歡挖鼻孔……衛生習慣非常不好,屢次給他講他都是答應得好好的,轉頭就繼續。生病之後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現在他就知道有好的衛生習慣多麼重要了。每天回家後第一時間洗手,擤鼻涕的時候先按壓一側,也不再用手去挖耳朵了。
也許孩子的成長就是如此,很多時候作為家長無法替代,即便是知道孩子是不對的,想要幫助或恨不能以身代之,到最後總是無能為力或無濟於事。想來也是,很多錯誤的路只有他們自己走過才會深深明白,這就是成長的代價吧!一代一代人都是這樣走過,因此作為媽媽,守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等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要去更寬闊的世界看一看的時候,我會選擇站在他們的身後,看著他們一路前行,默默陪伴。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7985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