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菌帶你一起走進下午四點的產房

關於最害怕的事情,每個人都會有幾件,比如害怕大姨媽來了包里木有裝衛生巾、害怕走夜路碰上了野狗、害怕房價又漲了一倍……

一百個人會有一百件最害怕的事情,但是孕媽們最害怕的事情卻很一致:我怕,我怕生孩子!

女人怕生孩子的確是天經地義,因為生孩子疼啊,而且產房多恐怖:黑不隆咚的還有好多冰冷的器械……有姑娘表示:想想都蛋疼!

感受到了孕媽們的「心頭痛」,菌菌覺得有必要帶大家提前預演一下,走一遍產房,熟悉一下分娩時的環境。

說走就走,咱一刻也不耽誤。

(十月菌手記):

下午四點的某私立醫院,少了一份公立醫院的嘈雜與忙碌,多了一份靜謐,好像時間都放慢了腳步。趕巧,我們趕上了一個空的LDR(LDR產房是指待產、分娩、恢復、產後為一體的單人房間)產房,可以全方位為大家展示產房的全貌。此時,產房就靜靜的佇立在眼前。

走廊里透進一抹陽光,在這扇明亮的玻璃門後,無數個小生命撲騰著四肢來到這個世界。

走廊里透進一抹陽光,在這扇明亮的玻璃門後,無數個小生命撲騰著四肢來到這個世界。

推開產房的門,意外的沒有看到想像中冰冷的器械和黑漆漆的手術台,而是淡化了醫院氣氛的溫馨舒適的家庭環境,這大概就是LDR產房(LDR產房是指待產、分娩、恢復、產後為一體的單人房間)與一般醫院產房最大的區別吧!

明亮的洗手台和寬敞乾淨的衛生間靜靜地待在產房一角,LDR產房的豪華待遇使准媽媽可以放心地在臨產前舒舒服服洗個澡。

接下來映入眼帘的就是孕媽最關心的產床了,這個產床看似和一般病房裡的病床無異,但其實另有玄機。

因為只要將床尾往下拉,架上腳架即可在幾分鐘之內瞬間變成一個功能齊全的產台,分娩時醫生就能在這個產床上為準媽媽接生了。

產床右上方有必備的新生兒氧氣和負壓接口,左上方是成人氧氣和負壓接口,當新生寶寶和媽媽缺氧時,他們能保障及時地輸送來氧氣。

產床旁邊的輸液架上懸掛著「氧氣吸入記錄單」,這個一般是由護士來記錄的。她們秉承著謹慎嚴格的態度,認真地記錄著每一個數字和符號,自己心裡踏實,才會讓孕媽們更放心。

在氧氣記錄單的旁邊,是形象的宮縮示意圖。產科的大夫們總是習慣說宮口開到3指就可以上產床了,但並不是准媽媽以為的能伸進去3個指頭的意思,而是指宮口開了3cm。

在產床的右邊就是大名鼎鼎的嬰兒輻射保暖台,寶寶出生後就是被醫生抱到這個台子上檢查、做評分、穿衣服的,千萬不要以為它只是一個簡單的台子,它其實是配備有紅外輻射裝置的高科技設備,可以向寶寶提供持續溫暖,是寶寶適應地球溫度的最佳「緩衝帶」,而且它還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利器。在醫生的嘴裡,這個台子也叫「輻射式新生兒搶救台。」

輻射台的上方,擺放著產房必備的搶救藥。

值得一提的是在搶救藥的旁邊,有一個紅色的盒子格外引人注目,大家大開腦洞猜一猜,這是幹什麼用的?

——或許一半的准媽媽心裡已經有答案了,這是給寶寶按腳印的呀(≧≦)。

與輻射台相對應的產床左邊擺放的是胎兒監護儀,這個對準媽媽來說並不陌生,相信大家產檢的時候就已經見過了。胎兒監護儀能通過波形和圖表,更準確的反映出寶寶在准媽媽子宮內的健康狀況。

與之並排的是成人心電監護儀,作為精密醫學儀器界的扛把子,它能做到同時監護孕媽的動態心電圖形、呼吸、體溫、血壓、血氧飽和度、脈率等生理參數,能夠全面的反映出准媽媽的全身狀況,使醫生迅速做出判斷。

寶寶電子體重秤,來到地球的第一稱,從此這個軟軟的肉球球就要同我們一樣在這個地球上生活啦!

聽診器,這個,可能是產房裡大家最熟悉的東西。還記得聽診器第一次接觸皮膚時冰涼的觸感嗎?相信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產科醫生脖子上總是會掛一個聽診器。

新生兒復甦囊,危急情況下的救生器,醫生們可以利用復甦囊上的加壓面罩來給寶寶給氧,改善新生寶寶身體缺氧的狀態。

看完了產房裡的「大設備」,我們接下來看看細節。

產房的「陽台」上有一輛被擦得極乾淨的治療車,靜靜地待在這裡待命。

不拉開抽屜你可能很難想像它的內臟這麼豐富,從棉簽到輸血器,一應俱全。

治療車上開封的安爾碘(消毒液)仔細的寫著開瓶日期。檢查有效期,是每個護士每天必做的工作。

作為產房的一員,牆角的醫療垃圾桶和生活垃圾桶也在每天盡職盡責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

洗手池上方的「七步洗手法」圖解無聲地告訴你:健康防護,從洗手做起。

在產房一個較醒目的位置,擺放著陪產家屬需戴的一次性帽子、口罩,關於生命我們謹之又慎之。

水池上的抗菌洗手液和醫用消毒凝膠,照例寫著開封日期,層層把關,細微之處顯呵護。

很少在醫院裡看到這麼柔和的「搶救流程。」乍一看以為是一冊日曆。

翻看後才知原來這裡面是嚴謹而清晰的搶救流程。這一刻,搶救流程是通過紙質傳遞給我們的,但更準確地說,它是存活在每個醫生腦海里最深刻的最高指揮。

瑜伽球,分娩前,在醫生的指導下張開雙腿坐在上面,左動動,右動動,加速開宮口。

這就是LDR產房的全貌,由於醫療器械嚴格的消毒隔離要求,我們並沒有看到真正上手術後需要用到的胎頭吸引器、臍帶回納器等醫療器械,但產房最基本的輪廓已在眼前。雖然我們不能像軍事演習一樣來場分娩彩排,但是產房已不再神秘。

沒什麼事兒能比孕媽和胎寶的事兒大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7743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