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換季的時候家長最發愁的就是孩子生病,其實,小兒「臟腑輕靈,隨撥隨應」,尤其是穴位,稍微一碰,就能起到跟吃藥一樣的效果。
一、四縫穴就是孩子的「健胃消食片」
孩子平時如果總是食欲不振、吃什麼都沒胃口,或者出現胃脹、腹脹時,這時候可以掐一掐孩子雙手的四縫穴。
位置:
「四」,指的是數量,除拇指外其餘四指均有一個穴位點。
「縫」,是指指骨關節橫紋縫,一手四穴,故名「四縫」.位置是在孩子 食指、中指、無名捐、小指上靠近手掌的第一指關節的4個橫紋。
作用:
此穴位治小兒 食積、腹脹、消化不良等效果非常好,所以又被大夫稱為小兒推拿裡的「健胃消食片」。
按摩手法:
家長可以用大拇指的指甲掐揉孩子雙手的四橫紋,力度以孩子稍有痛感但又能接受為宜,每個手指掐。
2~3分鐘。
二、龜尾穴又叫「拉屎穴」,小兒便秘就找它
寶寶如果平時出現排便困難,或者腹瀉等腸胃不適的情況,家長這個時候可以試著揉一揉孩子的龜尾穴。
位置:
龜尾穴位於人體臀部的尾椎骨處,即 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其實就在屁股上的尾巴骨的地方。
作用:
中醫認為揉龜尾穴能通調督脈之經氣,可以調理大腸,對 通便有一定效果。
按摩手法:
揉龜尾時家長用大拇指指腹輕按於龜尾穴上,然後做輕柔緩和的迴旋轉動,以
300次左右為宜。
三、足三裡,孩子肚子不舒服就找它
位置:
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即:膝關節處有一個髕骨,髕骨下兩邊有兩個坑,叫膝眼穴,內側的叫內膝眼,外側的叫外膝眼,從外膝眼開始,往下,四個指。脛骨的前邊一個指頭寬,然後四個指頭在外膝眼的下面,這個位置就是準確的足三裡穴。家長們請注意,這裡的四指指的是寶寶的四指,不要用家長的四指來衡量。)
作用:
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對消化系統有雙向良性調節的作用,比如腹瀉了按摩它可以止瀉,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我們中醫裡有句話叫「肚腹三裡留」,大致意思就是 胃腸消化方面的問題,用足三裡就能治好。
按摩手法:
1、手握成拳,以食指第一指節的背面作為著力點,或者手自然展開,以拇指腹作為著力點,在穴位上 繞圈按揉。
2、穴位按摩 3—5分鐘,或先向左畫圈20次,再向右畫圈20次,早晚各做一次。
四、咳嗽的剋星,就在肩胛骨
咳嗽估計是家長們最不願意聽到的聲音了,一聽到孩子咳嗽,心裡就想,別是氣管炎肺炎了,揪心啊!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選擇分推肩胛骨。
作用:
對 各種類型的咳嗽,尤其是一般感冒初期的咳嗽、熱咳、寒咳、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等都有幫助,
按摩手法:
按摩的時候很簡單,家長只需要用雙手的大拇指從肩井穴開始,沿著肩胛骨縫邊緣往兩側推就可以了, 200-300次 為宜。
五、清天河水,就像給孩子喂退燒藥
位置:
天河水是在孩子 前臂內側正中線,自中指指手腕至手肘呈一條直線, 這一條線是從勞宮穴一直到曲澤穴,正好是心包經的位臵,逆推心包經。
作用:
可以起到 瀉火清熱 的作用。另外,中醫講,心包經與三焦經互為表裡。三焦經協調著五臟六腑,可以調通水道、運化水穀,所以它還有補脾土的作用。這個手法對於那些夜裡手腳心發熱,汗出燒不退,煩燥難眠,夜咳不止等熱性病症,最為有效。
按摩手法:
一般孩子發燒的時候,基本上一次 推300次為宜,推時要在寶寶的小臂上抹些潤膚乳,力度不要太大,防止擦傷皮膚,如果寶寶覺得痛的話,下次就不願意配合了。
六、擦後腦勺,四肢協調長高個
小腦是我們的管四肢的,所以,多推小腦,就能刺激孩子的胳膊、腿生長啊!那個子還不長得高高的,推小腦的方法很簡單,用手掌輕輕橫著推就可以了。很多 早產、低體重的孩子,用這個方法,個子都長得又高高壯壯的。
七、捏脊,比吃啥保健品都管用
脊就是脊柱,從中醫上講是督脈、膀胱經的所過之處,經常捏可以疏通經絡、調整陰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以及 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每天 6次左右就可以了。
八、揉頭頂,孩子越來越聰明
小孩子的頭頂有個穴位叫百會穴,中醫上叫「四神聰」,啥意思呢?四路神仙各守一方,讓腦子更聰明!
位置:
在兩個耳朵連線的中點,通俗地說就是頭頂的中心處,百會穴四周,還有四個穴位
作用:
經常按這個穴位可以生髮陽氣、 醒神開竅、益智健腦。
按摩手法:
每天晚上一手扶住寶寶的頭,另一手的四指(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置於四個神聰穴上,輕揉 兩三分鐘,並反復搓擦百會穴。孩子不僅更聰明,而且讓晚上睡得著、睡得香!
來源:www.yidianzixun.com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7614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