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媽媽最易犯的10大輔食喂養誤區!看看你占了幾個?

寶寶到了可以添加輔食的年齡之後,很多媽媽們就會比較喜歡自己做輔食給寶寶吃。但是在製作輔食和喂養寶寶的時候就會常常出現一些誤區,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媽媽最容易犯的10大輔食誤區吧。

誤區1 骨頭湯煲粥營養美味

很多媽媽會認為骨頭湯含鈣量高,營養豐富,所以喜歡將骨頭燉煮之後,煲粥給寶寶當做輔食進行添加。

其實研究表明,骨頭湯中的營養只有肉的10%,單獨熬煮骨頭其實並不能獲得很多的營養。同時熬骨頭湯不建議過長,煲湯的時候如果過長,會導致湯中嘌呤含量太高,同時骨頭中鉛含量多且不容易去除,不利於寶寶生長所需。

其實想要給寶寶補充營養或者增加鈣元素的補充,我們應該學會均衡搭配飲食,一些肉製品、包括魚、蝦都可以給寶寶提供這方面的營養。

誤區2 自製米糊衛生健康,可以長期食用

很多媽媽都會擔心市面的米糊存在這樣那樣的產品問題,所以喜歡自己做米糊給寶寶吃,認為這樣做最安全,也最衛生健康。

其實市面上的米糊中含有寶寶生長階段的各種所需元素,特別是針對4-6個月之後的寶寶,這個時間段他們對鐵元素的需求很高,所以市面上的米糊都經過調製的,這些都是媽媽們自己做的米糊所不能比的。

所以說,如果長期單一地給寶寶添加自製米糊,而沒有其他輔食來均衡營養,很可能導致寶寶營養不良。所以這樣做反而會對寶寶的身體健康造成傷害。

誤區3 水果汁和蔬菜汁代替白開水

很多媽媽認為水果汁和蔬菜汁可以補充寶寶的維生素,同時還有降火去熱的功效,比白開水要「有用」許多,所以常常喜歡用蔬菜汁和水果汁代替白開水。

其實,長期習慣喝果汁的寶寶會變得不再那麼容易接受「沒有味道」的白開水。而且果汁中含糖量高,如果寶寶長期喝果汁(即使是按照比例的兌水果汁)容易引起兒童肥胖。同時也不利於寶寶的口腔健康,容易引起蛀牙。而對於菜水,營養價值偏低。所以如果想要給寶寶補充維生素,可以直接給寶寶添加蔬菜或者水果泥。這樣既不會影響寶寶對營養元素的汲取,又不會耽誤寶寶日常正常喝水,是最好的選擇。

誤區4 輔食中添加鹽、醬油等調味品

有的媽媽會習慣性得用自己的口味習慣去給寶寶準備輔食,所以會在輔食中添加一些醬油或者油鹽來調味。認為這樣可以幫助寶寶調節胃口,讓寶寶更喜歡吃飯。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寶寶的腎臟還沒有發育完全,輔食中的調味品會對寶寶的身體造成負擔。所以,1歲內的寶寶還是建議給原味的輔食。

誤區5 給寶寶喂湯泡飯

有些媽媽覺得肉湯、菜湯營養豐富,用來泡飯可以使飯變軟一些,更利於寶寶吞咽。其實這樣做對寶寶的身體是有危害的。首先,湯水中的營養成分並沒有媽媽們想像中那麼多,大多數的營養成分還是留在了肉和菜當中。還有,較多的湯水也會沖淡胃液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誤區6 把自己咀嚼好的飯菜喂給寶寶

有些媽媽怕寶寶不能很好的咀嚼輔食,所以喜歡給寶寶喂自己嚼過的飯菜,其實這不僅會妨礙寶寶鍛鍊自己的咀嚼能力,還能不利於寶寶消化功能的增強,最重要的是,容易將傳染疾病給寶寶!

誤區7 過度精細喂養

早期添加輔食時,應該是從汁狀或糊狀開始,以適應寶寶的胃腸道。但隨著月齡的增長,應該逐漸過渡到較軟的固體(如煮蔬菜)、硬固體食物(如水果、餅乾等),這樣有助於鍛鍊寶寶咀嚼能力、胃腸消化能力等。倘若一味堅持軟、爛、糊、汁,會使寶寶咀嚼、消化能力發育落後,遲遲不能接受固體食物,影響營養素攝取。

誤區8 擔心寶寶吃不飽

有些爸爸媽媽會擔心自家寶寶吃不好,總是在寶寶已經不想進食的情況下,要求寶寶再多吃一點,或者一定要求寶寶要吃完自己給他規定的食物量。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

其實寶寶有時候食量不穩定,有時候吃得多有時候吃得少,是非常正常的。爸爸媽媽沒必要規定寶寶一定要定量進食,也沒有必要和「別人家」的小孩對比。因為每個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都是不一樣,要根據自己寶寶的具體情況給寶寶合理喂養。

誤區9 小嬰兒不用刷牙

崔玉濤醫生解答網友問題

(截圖自微博:@崔玉濤)

有些寶寶確實存在刷牙的時候哭鬧、極度不配合的情況,但是這並不能影響爸爸媽媽應該為寶寶刷牙的科學做法。雖然寶寶的乳牙遲早要換掉,但是乳牙的健康程度和恆牙的健康程度息息相關。

所以建議媽媽們當寶寶開始長牙的時候,就可以給寶寶刷牙,一天兩次。半年看一次牙醫,確保寶寶的牙齒健康。

誤區10 蛋黃作為最初的輔食

這種說法其實也並不恰當,一方面蛋黃中的鐵很難吸收,另一方面蛋黃是最容易導致寶寶過敏的食材之一。因此,蛋黃不應作為最初的輔食。寶寶吃的第1口輔食應該是嬰兒米粉(加鐵),其鐵含量高,又不容易引起過敏。另外,果汁、菜汁等也不能作為正規的最初輔食添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7580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