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影響一個人的成長與成才,通常情商占80%,智商僅占20%。要想孩子能夠擁有較高的情商,家長最好能夠從小教會他學習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感。
有人說,當今社會「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影響一個人的成長與成才,通常情商占80%,智商僅占20%。對於孩子來說,情商也是影響他生活與學習的一個關鍵因素。除了給予孩子必要的物體條件和基本的教育以外,家長需要怎麼做?
什麼是情商呢?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將情商(簡稱EQ)定義為「擁有認知我們自己的感受以及他人感受的能力,從而促進自己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感,並且維繫與他人的良好關係」。因此,要想孩子能夠擁有較高的情商,家長最好能夠從小教會他學習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感。
一般來說,0-5歲是培養孩子情商的關鍵時期。研究表明,人們EQ的形成開始得極早,嬰兒已經開始感受和學習,進而在整個童年期逐漸形成。孩子腦部的發展在0-5歲時是一生最快速的,特別在情感能力的學習方面。
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在孩子5歲的時候就訓練他們管理自己的情緒,這些孩子在8歲時,他們的身心狀態會更好,他們的學習和與同伴的社會交往會表現更好,身體也會更健康。
如果你的孩子經常出現以下的情況,那你真的有必要提高他情緒管理的能力。
第一種:急躁。遇事容易著急,煩躁,解決不了,就急得上躥下跳!特別生氣的時候,有可能還會出現打人,罵人,甚至把所有的東西統統扔掉……例如,撕貼紙的時候,如果半天撕不下來,就會大哭;搭積木的時候,如果老是搭不好,就會把所有積木都推倒等等。
第二種:愛哭。孩子本身有些很敏感,察言觀色的能力很強,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當聽到對自己不好或者不利的評價時,傷心、委屈的情緒較多,只能用哭來表達內心的難受了。
第三種 :愛抱怨。消極情緒,負面想法比較多。看待問題都比較負面,不積極,看著也不是很精神。
從情緒管理的認知角度出發,不管大人還是小孩,人人都有脾氣。關鍵不是有沒有脾氣,而是如何「不亂髮」,好好地發,「安全地發」。
其實,情緒是可以面對的,可以被接納的,疏導的。當我們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情緒,並引導孩子學會自己調節和控制情緒,孩子的情緒表達就會向良性發展,自控能力也會逐步增強。
那麼,家長可以從哪些方面幫助孩子培養管理情緒的能力呢?
1. 幫助孩子積累表達感受的詞語
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導師,我們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機會教孩子掌握一些表達感受的詞語,讓孩子懂得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當孩子被作業難住時,可以對孩子說「你現在很鬱悶吧!這道題好像很難」;當孩子被別人欺負時,可以對孩子說「你現在很傷心吧」;當孩子被誤解時,可以對孩子說「你是不是很委屈啊」等等。
2. 告訴孩子一些關於感受的身體反應
我們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基本常識,讓孩子了解當遭遇某種情緒的時候,身體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比如,當人們害羞時,臉會變紅;當人們憤怒時,會咬牙切齒;當人們沮喪時,會垂頭喪氣;當人們高興時,會手舞足蹈等等。
3. 利用工具幫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
可以通過繪本、視頻或圖片等可視化材料,聲情並茂地告訴孩子別人經歷的不同感受。例如,「這張圖片中的阿姨正在為丟了手機傷心不已,眼淚快要掉下來了」;「電視里的小朋友找不到爸爸媽媽,害怕得大聲哭了」;跟孩子一起讀繪本的時候,可以討論故事中的人物的感受。「艾瑪奶奶走了,思達是不是很難過啊」等等。
4. 教孩子通過細節識別他人的感受
我們經常會帶孩子出去玩或去超市購物等,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孩子多留意一些場景,觀察和識別他人的情緒。例如,很多人一起排隊時,突然看見有人插隊,讓孩子觀察被擠到後面的人的反應,了解他人生氣的感受。
5. 利用機會讓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們既可以利用真實場景,也可以通過玩遊戲的方式,來為孩子創造機會描述自己的情緒。比如,「你是不是還在為弟弟搞亂了你的抽屜難過呢?你生氣了嗎?」「如果你的金魚死了,會很傷心嗎?」等等。
此外,生活中言傳身教是訓練孩子管理情緒的一個重要方式,我們可以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去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升孩子對情感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在真實的場景中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閃閃發亮的小太陽,希望我們能做個有心的父母,在生活中多點細心和耐心去引導孩子,讓孩子自然地散發出屬於自己的光芒。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7356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