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學習無疑是兒童最重要的早期教育。然而,如何學習才能讓兒童更快、更有效地掌握語言呢?蒙台梭利採用與感覺練習相關的命名法,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歸類是語言的基礎
在嬰兒掌握語言之前,他們首先要具備歸類的能力。根據皮亞傑的觀點,歸類能力,即將事物進行分類的能力,大約18個月大的時候,嬰兒開始具備歸類能力。
然而,實驗中發現,嬰兒早在3個月大的時候便能夠進行分類了,例如嬰兒能夠將狗和貓分開來。
根據腦成像研究發現,歸類所需要的神經系統結構的基本成分在出生後6月便已發揮作用了。
從進化論的觀點看,嬰兒出生時有可能已經具備了識別有限幾種類別的基本能力,比如蛇和蜘蛛等,因為它們往往對人類具有危害。
雖然,嬰兒還不能夠通過語言來表現他們的歸類能力,但歸類能力確實是語言的基礎。
在一項系列實驗中,10個月和11個月的嬰兒能夠將裝飾有斑馬紋的椅子歸類為家具,而不是動物。
當14-18個月大的嬰兒聽到實驗者,對一個物體進行命名或者描述這個物體功能時,便可能對其進行歸類,所以語言和歸類能力能夠相互促進發展。
嬰兒如何學習語言
當嬰兒能夠在頭腦中進行歸類後,他們就會急迫地希望通過語言來對這些歸類進行命名。
我們會發現,兒童會將語言簡單化。而這種語言被稱為「電報式語言」,雖然很短,但是足夠清楚地表達他們的想法。
比如,兒童最初看到一隻小狗在追趕一隻小貓,他們會說「小狗追」,而不會說「小狗追小貓」;再比如,媽媽在打掃地板,他們會「媽媽掃」。
而且兒童最初說出的句子一般與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事物、人物或活動有關。這也充分證明,兒童語言的發展與感觀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就是只能源於生活實踐。
研究還發現,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母親使用的詞彙更加豐富,說話的時間更久,她們的孩子在2歲時掌握的口語詞彙量更大,大約是普通兒童的8倍。
成人對兒童發展水平的敏感性和反應性遠比母親所使用單詞的數量更加重要。
比如,在一項為期一年以290個低收入家庭中的2歲兒童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發現,如果父母對兒童語言發展比較敏感,並經常採用遊戲方式積極促進兒童學習語言,兒童接受的詞彙會更大,認知發展水平更高。
無論你是否成為父母,成人在與兒童對話時,經常會使用「兒語化語言」。
兒語化語言:講話的速度會放慢,聲調會變高,用比較誇張的抑揚頓挫的語氣,語言簡單化,誇大元音,使用簡短的詞和句子,不斷地重複。
許多研究者認為,兒語化語言可以通過誇張和引導兒童關注不同的語音特徵來幫助嬰兒學習母語,或者至少可以提高學習速度。
蒙台梭利語言教學法
雖然,蒙台梭利教學法中並未向上面一樣,分析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但她在實踐中很好地驗證了上面的研究成果。
蒙台梭利認為,聽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為它與講話的感覺器官相連。
為了能讓孩子更清楚地聆聽發音語言而做準備,她要求老師跟孩子講話時必須注意發音清晰,並且發音要到位,即使在她小聲地說話,好像是在講什麼秘密時也要注意這一點。
她在給孩子們上課時,採用與感覺練習相關的命名法,以幫助孩子進行清晰而準確的語音練習。
當孩子們能夠分辨出物體之間的差別時,她會要求老師用一個詞語清楚地描述這個差別。
比如,老師會拿出最大和最小的積木給孩子看,同時說著「大的」「小的」。爾後,接連用重音和清楚的發音念出來「這個是大的,大的,大……」
平時在遊戲中,老師還會對孩子說「把大的那個給我」「把小的那個給我」,而且會再重複一次,「大的那個」「小的那個」。
過一會兒,還會依法指著大的和小的積木,問孩子「這是什麼樣的」,假如他們學會了,就會正確回答「大的」「小的」。
不僅如此,蒙台梭利還會要求老師教孩子們區分薄和厚、長和短、寬和窄、冷和熱、深和淺、粗糙和光滑等等。
她在整個教授過程會按照三個步驟進行:
第一階段:命名。告訴孩子「這個是大的」「這個是小的」。
第二階段:識別。對孩子說「給我大的那個」「給我小的那個」。
第三階段:單詞發音。問孩子「這個是什麼的?」
蒙台梭利把「三階段法」貫穿到她整個語音教學法之中,包括觸摸平面插片和不同的表面、「踩」線行走、顏色記憶、命名積木和長木棒、組合詞語、閱讀、書寫等內容。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