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爸爸的反思有人說男人成熟得晚,我比一般的男人成熟得還晚,兒子十歲的時候,我還沒有進入一個父親的角色,一直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滿腦子都是我的目標、我的成就、我的痛苦……很少關注妻子和兒子以及他們的感受,怪不得太太總說我自私。老實說來,我的成熟和兒子有很大的關係,兒子的成長讓我這個做父親的開始覺悟,父親的角色讓我真正體會認識到男人的責任。
現在兒子長大了,我越來越發現他不那麼聽話了。特別是兒子進入初二,經常像一個「好鬥的小公雞」和她媽媽爭吵、叫勁;家長會上,總是被老師點名,說兒子上課「太鬧」……我開始感到頭疼了,怎麼辦?
相信不只是這位爸爸有這樣的苦惱,很多忙於工作和應酬的爸爸們也會有類似的問題吧。家庭教育中,父愛不可缺位!不要像這位爸爸一樣,出現問題後才問怎麼辦。孩子在成長,父母的腳步一定要跟上。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在現實中,我們看到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態度都是由孩子的成績決定的。孩子考出好成績父母就會興高采烈,孩子們有什麼要求也都會盡力滿足;孩子一旦考試失利,父母就會擺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不僅會數落和責罰孩子,而且還會取消孩子的娛樂活動。
父母在孩子成績好壞上截然不同的態度讓孩子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父母只愛成功的我,不愛失敗的我」。這樣的結論會對孩子產生一種心理暗示:「我只能接受表現好的、成功的自己,不能接受失敗的、負面的自己。」
在這種心理暗示下,當孩子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他會對自己的不盡人意難以釋懷,極易產生自卑、自貶、自責的心理,甚至會因為不能接受不夠優秀的自己、失敗的自己而採取自虐或自殺等極端行為。
沒有人不愛自己的親生骨肉,想做到愛孩子並不難,難的是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在孩子表現出色時要去愛,在孩子並不出色時要去愛,在孩子沒有達成我們的期望時仍然要去愛,在孩子一遍又一遍犯錯時更要堅持不懈地給予正面的引導和激勵。無論孩子優秀或是不優秀,做父母的都要給孩子始終如一的愛,孩子成長需要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
必須承擔起責任
很多爸爸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時,可以通過「換人」的辦法解決,換老闆、換合作夥伴、換客戶、換員工,但當兒子的表現令人不滿意時,兒子不能換啊!這是一個爸爸不能逃避的人,也是爸爸必須承擔的一份責任。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親的角色無人能替代,父親對孩子發揮著極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涉及孩子的智力、體格、情感、性格等多方面,對孩子的獨立、堅強、理性、探索等品格的培養起到重要的作用。當然,如果孩子與父親接觸少,則會出現「父愛缺乏綜合徵」,孩子在體重、身高、動作等方面的發育會比較緩慢,並存在諸如焦慮、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礙,在性格方面也會變得懦弱、膽小、孤僻、自卑等。
可以說,父親教育將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父親教育是不能缺失的。父親必須與母親一起承擔培養孩子的職責。其實,一位稱職的父親應該是孩子的好榜樣,是孩子崇拜的偶像。
學會接納
「三歲見大,七歲見老。」這充分說明了啟蒙教育的重要性,作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家長,難推其咎。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潛移默化地接受下來,即使有些行為他們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沒有選擇性,他好奇,他渴望與大人一樣做任何事。好的學,壞的也學,而且人都有一個特點:學好時較難,得費些功夫,可學壞就容易了。也就是「學好千日難,學歹一日功。」
在我們身上出現的問題,也許並非像孩子出現的那麼嚴重,可當孩子學會的時候,就被放大了,他在不斷地模仿,不斷地感受。在他們不知道是錯的時候,那是因興趣所致,不是明知故犯。
當我們發現時,其實這個問題出現在幾年之前,甚至更長時間。因此,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請不要只看表面現象,而是要仔細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更要好好反思自己的行為,不要對其錯誤行為進行再強化。
無論孩子現在是什麼樣,將來是什麼樣,他都是你的孩子,完整地接納自己的孩子,幫助他完成學業,成為自食其力的人是父母一生都要努力的事情。
思考教育的目的
父母在學生時代時,可能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沒有很好地思考教育的目的,就已經畢業、工作了。所以在兒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要抓住機會思考什麼才是教育兒子的目的,因為不回答這個問題,很容易迷失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中。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考試機器,不是培養高分低能甚至沒有基本生活能力的人,而是培養身心健全的人和現代公民。
教育當然要讓孩子掌握書本知識,沒有這些知識在當今社會很難成為有用之才,但僅有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與他人相處。人的很多知識是從生活實踐中、從與他人的交往中學到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社會即學校。
教子有方原創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6457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