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的寶寶突然發燒不要著急,千萬不能盲目解決

棋子傀儡| 2016-11-28| 檢舉

小孩發燒39度怎麼辦?

小孩發燒39度已經是高燒了,應及時就醫,如果不能馬上去醫院,則需要觀察小孩發燒的狀況如有沒有反應遲鈍、痙攣以及沒有其他異常反應等。家長要可服用退燒藥物,並在家裡先做一些物理降溫。

體溫39℃以上的高熱容易引起兒童驚厥,6個月以下兒童在發熱時因病情變化快,都應及時治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個月以內的嬰兒禁止使用任何退熱藥品。3個月內的嬰幼兒應慎用藥物退熱,宜多用物理方法退熱。藥物退熱效果不好或用藥退熱後不到兩小時體溫又超過39℃時也應採用物理方法降溫。藥物退熱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見效,在孩子體溫突然超過40℃時應先立即採用物理方法退熱

有時候在半夜發現小孩發燒39度,如果不能及時就醫,則可以採取溫水浴、酒精擦浴、冰敷等物理方法來降溫。家長在護理時要注意給孩子多喝溫開水,補充體液,並適當減少孩子的衣服,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散熱。

這些是物理降溫的方法:

1、多喝溫開水、青菜水和水果汁。給寶寶多喝水,補充體液,這是最基本的降溫方法,而且非常有效實用,適合於所有發燒的寶寶。不要給寶寶喝冷的水,因為寶寶發燒時經常伴隨有胃腸道症狀和咳嗽,喝冷水會加重這些伴隨症狀。要給寶寶喝溫水。

2、溫水擦浴,即用溫水毛巾擦拭全身。這是一種很好的降溫方法,也適合所有發燒的寶寶。水的溫度32—34度比較適宜,每次擦拭的時間10分鐘以上。擦拭的重點部位在皮膚皺褶的地方,例如頸部、腋下、肘部、腹股溝處等。

3、溫水浴:水溫約比病兒體溫低3—4℃,每次5—10分鐘。很多家長認為寶寶發燒就不能洗澡,其實,恰恰相反,給寶寶洗個溫水澡,可以幫寶寶降溫。溫水浴適合所有發燒的寶寶。

4、低溫室法:將病兒置於室溫約為24℃的環境中,使體溫緩慢下降。為使其皮膚與外界空氣接觸,以利降溫,需少穿衣服。有條件者,可採用空調降低室溫。這種方法適用於1個月以下的小嬰兒,特別是夏天,只要把嬰兒的衣服敞開,放在陰涼的地方,他的體溫就會慢慢下降。如果寶寶發燒時伴隨有畏寒、寒戰,就不能使用低溫室法。

5、退熱貼:退熱貼是近幾年的新產品,很流行,其實退熱效果一般,並不像廣告誇大的效果。在寶寶額頭貼上一貼,寶寶頭部會舒服一點,家長的心也會舒服一些。應該是有益無害吧。

6、冰敷:這種方法的利弊目前還有很多爭議。我認為冰敷弊大於利,因為冰敷可能會引起寶寶皮膚的毛細血管收縮,阻礙散熱,體溫會更高,特別是伴隨有畏寒、寒戰,更不能用冰敷。

7、酒精擦浴:嬰兒的皮膚很薄,酒精滲透性很強,可能通過皮膚吸收入血的。而且酒精擦浴也會刺激皮膚,引起毛細血管收縮,阻礙散熱,體溫會更高。這種方法已經被摒棄了。 如果經過物理降溫處理,寶寶的體溫還是超過38.5℃,此時就要選用藥物退燒。

但3歲以內的嬰幼兒發高燒時應首先採用物理降溫方法,一般不打退燒針,不吃退燒藥,以免發生虛脫及藥物毒性反應,其他藥物的使用同樣要慎重哦。不過,很多家長認為,發燒時就應該儘快幫寶寶退燒才安全。事實上,若是輕微疾病,發燒會出現2-3天左右,而且面對發燒的正常態度是找出發燒背後的病因,強行降溫是不科學的。不要一味要求醫生把燒逼退,因為有時發燒是因身體出了什麼特殊狀況而導致的!

小孩發燒39度嚴重嗎?

小兒發燒是很常見的,一般情況下如果是在38.5℃以下可不上醫院,只需家庭護理即可。當小孩發燒體溫並在39度以上時,此時屬於高燒,家長應立刻帶孩子去看醫生,並須及時進行退燒處理。

發燒39度時屬於高燒,一般來說,如果孩子面色如常或者潮紅,可以安心在家中護理;若面色暗淡、發黃、發青、發紫,眼神發獃,則說明病情嚴重。孩子發燒時家長不能盲目退燒,應到醫院查明發燒的原因,根據結果做出相應治療。因為發燒是一種身體的正常防禦反應,感冒、白血病、乃至其他疾病都會表現出發燒的症。

39度高燒的確嚴重,而一般人都會誤以為高燒不退會燒壞頭腦。其實高溫燒壞頭腦是和溫度高低和持續時間長短的關。只有在體溫超過42度,並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後,人體的蛋白質才會開始變性,對腦部才會造成直接的傷害!

大多數會影響智力和腦部發育的是腦膜炎,或是抽痙不停引起的缺氧性腦病變。這都是疾病本身病程,而不是溫度所造成;而這些疾病大都會有高燒不退的症狀(即使溫度低於42度)。這就形成了一般人見到的高燒會燒壞頭腦的錯誤推斷。

兩者的基本鑑別方式是看小孩的食慾和活力。腦膜炎,或敗血症等嚴重的感染,小孩的食慾活動力會很差,一直昏睡,腦壓升高的話也會有嘔吐的症狀。因此在孩子發燒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察言觀色」,一經發現以上症狀,立刻送醫。

小孩發燒39度吃什麼藥?

小孩發燒體溫發燒38.5度以下時建議家長選擇物理降溫的方法為孩子退熱藥,大於38.5度時,家長才可以給寶寶吃退熱藥,同時為孩子做物理降溫退熱。每次服藥要間隔4-6小時。但對有高熱驚厥史的孩子可適當積極退熱。常見的退燒藥物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

水劑退燒藥較溫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撲熱息痛的糖漿,如小兒美林糖漿、小兒百服寧滴劑等。

3個月內嬰兒宜用物理方法,3-23個月的寶寶可服用幼兒對乙醯氨基酚滴劑,2-3歲的寶寶可服用兒童對乙醯氨基酚混懸液或咀嚼片,間隔4-6小時服1次。劑量可以根據說明書上的方法按年齡或體重來計算。

栓劑用來塞肛門,由直腸吸收,效果快速,年齡比較小的寶寶一般會拒絕吃退熱藥藥,這時選擇退熱栓是一個非常方便的選擇,但用量寧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燒過度,體溫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門,造成腹瀉。退熱栓間隔4-6小時給藥1次。

一般兒童退燒藥物使用原則:

1、發燒時,耳溫若超過 38.5℃,則使用肛門栓劑退燒。如果小朋友已經在拉肚子,則儘量避免使用栓劑以免刺激腸道。

2、若耳溫未超過 38.5℃,可先考慮服用退燒藥水;服用後,應先觀察40分鐘,若燒未退且體溫仍高,才考慮使用肛門栓劑退燒。

3、若有以下症狀時,請立即送醫:①小兒抽搐。②持續性嘔吐。③小孩原本的的活動力仍是正常,但突然活動力變得極差。④四小時內即燒到 39℃以上或是 3天以上持續高燒不退。

4、阿斯匹林等水楊酸類退燒藥不建議用於 18 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之退燒,因可能引起雷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的不良反應,對大腦及肝臟造成傷害。

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常有很多家長給孩子混合使用不同種類的退燒藥物,有些性急的家長,用了口服藥半小時沒退燒,又加栓劑,然而各種藥物的持久性不同,混用可能使藥效重疊。結果燒退得太猛太急,使得體溫速降至36攝氏度以下。又產生新的問題。家長可以選定一種退燒藥,熟悉它的使用劑量和間隔時間,使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如何預防扁桃體發炎?

咽喉部位的扁桃體具有抗細菌、抗病毒的防禦功能,就好像是看守大門的衛士,是身體第一道免疫器官,積極抵制和消滅來自口鼻的細菌。

扁桃體為什麼容易發炎?

1、寶寶的機體免疫功能還不健全,一般到12歲左右免疫系統才發育成熟。

2、扁桃體是呼吸道的門戶,口鼻的細菌、病毒最先侵犯它。扁桃體炎的病原體隱藏較深,極容易形成病灶,治療作用不直接,病灶常常不能徹底清除而留下隱患。

3、扁桃體是藏污納垢之地,形成病灶後容易被反覆感染。

零難度預防扁桃體發炎?

1、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避免在室內抽菸,減少對寶寶的咽部刺激。

2、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飯前便後要洗手,勤剪指甲。

3、鼓勵寶寶平時多去戶外活動,鍛鍊身體,提高自身抵抗力。

4、寶寶穿衣蓋被加減適當,保證有良好的睡眠和營養豐富的飲食。

急性扁桃體炎的護理建議?

1、建議寶寶適當休息、加強營養、疏通大便,儘量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

2、局部使用噴霧劑、含漱口液、口含片。

3、有發熱症狀時,多給寶寶喝水。

小孩半夜發燒注意事項?

1、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可為感冒、扁桃體炎;也可能是肺炎、麻疹和腦膜炎等嚴重疾病。退熱藥物只能改善症狀,無抗菌、抗病毒能力。因此,在使用退熱藥物之前應找出病因,以免影響診斷,耽誤治療。

2、退熱藥品種很多,有單一成分的,也有形形色色的復方製劑,但主要有效成分卻相同或相似,故不宜幾種藥品同時使用。有些家長一聽某種藥物安全性好,就喜歡給孩子加大劑量,希望增加療效,這種認識應當改變。

3、退熱藥劑量過大容易出現胃腸道症狀,甚至引起肝腎功能損害。退熱作用過強會引起出汗過多,體溫突然下降可致虛脫。

4、尤其是嬰幼兒發熱,須依有經驗的兒科醫生處方用藥,不可大意。曾有報道,應給予嬰兒幾滴對乙醯氨基酚滴劑退熱,父母卻按兒童用量給予了一小勺,結果引起了嬰兒嚴重的肝臟損害。

5、使用退熱藥後要適當多飲水,這既是兒童機體新陳代謝的需要,也有助於藥物的代謝與排泄,以避免和減輕藥物不良反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5565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