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瑤最近覺得孩子不太對勁,竟然便秘,而且給孩子擦屁股時,肝門都是紅腫的。因為自己也有痔瘡,所以覺得孩子也是痔瘡,但是她又覺得不可思議,孩子那麼小,怎麼可能有痔瘡呢?
她開始注意觀察孩子的情況,發現現在天氣冷,孩子也變得懶了起來,也不愛吃蔬菜,而且還經常「噌熱」,何為噌熱呢?就是自己或者家裡來了客人坐熱的椅子,離開之後孩子會趕緊坐過去,還說好溫暖,說不喜歡這樣的冷天,就喜歡這樣的熱椅子。
她煥然大悟,查詢網上的資料,結果確實是說如果經常坐別人坐熱的椅子,如果對方身上有毛病的話,也會傳染給坐的這個人。因為剛離開椅子時細菌還比較活躍,如果這時有另外一個人坐下,細菌就會跟著傳染給剛坐下的這個人。
瑤瑤後來在孩子出現「噌熱」的情況時,趕緊把孩子拉到旁邊,教育了孩子這樣做的不好,並且要求孩子自己坐自己的小凳子,孩子這時才點點頭答應了。
那面對孩子痔瘡,家長應該怎麼避免呢?
1、多給孩子吃蔬菜水果,少給孩子吃零食和垃圾食品以及容易上火的東西
2、要求孩子不能坐別人剛起身的椅子
3、孩子拉乾淨之後,一定要給孩子洗乾淨屁屁,養成好習慣
4、沒事不要讓孩子老窩在家裡,也可以帶孩子多出去走走。
雖然痔瘡不是件很大的事,但是也是要防患於未然!
提到痔瘡,多半都認為是成年人的「專利病」,可是如今卻有了變化,近年來兒童得痔瘡的報道逐漸出現,引起了家長的重視。昨天,市三醫院肛腸科醫生就碰到了一對帶著孩子來看病的夫妻,他們一進診室門,就嚷嚷著孩子得了痔瘡。
2歲孩子便血 家人以為是痔瘡
「今天剛上班,一對父母帶著2歲的孩子急匆匆跑進診室,嚷嚷著孩子得了『痔瘡』。」在市三醫院肛腸科診室,茅偉明醫生對著記者說。
父母告訴醫生,每次孩子解大便都如臨大敵,哭哭啼啼,鮮血也不停流,大便也是乾乾的,上完廁所還要再痛十多分鐘,一看就是痔瘡的樣子,就這樣被折磨了4個多月。一家人都心力交瘁,痛苦不堪。醫生問是否給孩子治療過?父親回答道,家人一看就認為是痔瘡,也沒去醫院看過,只是自己去藥店配了些治痔瘡的藥來治。
茅醫生拉過孩子,仔細檢查,發現原來是孩子肛門後位肛裂且合併有前哨痔。原來孩子得的不是痔瘡,而是肛裂。
小兒肛裂常見 多被家長誤認
肛裂是齒狀線以下肛管皮膚層裂傷後形成的小潰瘍。臨床表現為肛門排便時陣發性刀割樣疼痛,便後數分鐘可緩解,隨後又持續劇烈疼痛可達數小時,多伴有習慣性便秘和便時出血。
茅醫生說,小兒的「痔瘡」極其罕見,而肛裂倒是很常見,多是由飲食不當導致的大便乾結誘發皮膚裂開,加上局部不清潔反覆感染形成感染性的慢性潰瘍,部位多在肛門後方。增生的肉芽組織在皮下潛行後使潰瘍面的皮膚隆起,外觀酷似外痔,像前線站崗的哨兵一般,因而以「哨兵痔」或者「前哨痔」得名,這也是肛裂獨特的體徵,很多家長會誤以為是痔瘡。其實痔瘡一般是先期便血、無痛,且以中老年和孕婦多見,而小兒的痔瘡既非常罕見也極其特殊,臨床很難碰到。
調整飲食很重要 每天一根香蕉潤腸
茅醫生說,對孩子而言,調整飲食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局部藥物治療。醫生建議,小孩應多吃含豐富纖維素和維生素的水果、蔬菜,多喝水,尤其是應吃點香蕉、蜂蜜類潤腸通便食物,防治便秘,很多孩子通過合理調整飲食後即可大便通暢。如果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嬰幼兒患了肛裂,父母只要及時採取措施,孩子每次大便後用柔軟的衛生紙輕輕擦乾淨,然後用中藥溫水坐浴,接著塗上外用消炎止痛軟膏或栓劑,以洗凈糞便殘渣,減少異物刺激,促進炎症的吸收和創口的癒合。而如果治療不及時,裂口反覆發炎感染,向肛緣皮下發展形成皮下膿腫和瘺管,往往就只能手術治療了。
一位年輕媽媽將自己的一個經驗告訴記者,她有一個三歲的孩子,每天給孩子吃一根香蕉,效果非常好,基本上每天都能保證孩子上一次廁所。時間一長,孩子自己也養成習慣了。這樣一來,既滿足了每天水果的攝入,也使腸道潤滑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5455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