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圈子裡都在討論董力阿拉蕾,無論是一幫30多歲的媽媽們,還是沒結婚90後的小青年,都已經被這對「父女」實力圈粉,一邊覺得阿拉蕾太可愛,一邊也會笑罵自己「禽獸」!因為這對父女的日常和對話,實在讓人忍不住「想入非非」。
節目裡,阿拉蕾問董力:「你什麼時候有小寶寶?」
董力告訴阿拉蕾說:「等你長大了以後我就有寶寶了」。
阿拉蕾聽到後,開心地說「等我長大了,我媽就把我嫁給你啦」。此話一出,變成了童言無忌的經典鏡頭。
面對很多玩具的時候,阿拉蕾苦惱地說:「玩具這麼多,但是我的手只有兩隻」。
只要這兩句,4歲小朋友自然的天真可愛,已然展現在觀眾眼前,加上阿拉蕾長相可愛,迅速讓大家想「抱走」,變成自己家的小公主。
隨著節目熱度上升,為了宣傳,官方直接用CP、虐狗等詞來形容這對父女組合,明顯是為了推波助瀾、炒作話題。這時候,質疑聲也開始出現,有人稱:董力阿拉蕾這對假父女,賣的不是父女,而是「養成文」。
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的官方微博轉發了一位準媽媽的來信,文中有理有據,提出了三點,呼籲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第四季節目組及董力本人,立即停止有傾向地渲染「董力阿拉蕾CP」,並請求廣電網信部門及時干預。
一時間各種聲音出現,事情鬧大了!
這就不得不提到孩子的隱私教育和性教育。四歲的孩子應該得到什麼樣的隱私教育和性教育呢?
實際上,孩子到了四歲已經對異性有了好奇心,就算阿拉蕾「喜歡」的對象不是董力,也有可能是別人。有的家庭里出現過這種場景,兒子跟爸爸搶媽媽,或者女兒跟媽媽搶爸爸。表現為不准爸爸媽媽在他面前擁抱;晚上自己要跟身為異性的爸爸或媽媽睡覺,不許另一方一起。
在孩子眼裡,自己的爸爸、媽媽或者也有可能是幼兒園老師,是自己將來要「結婚」的對象,因為這些人具有權威性,而且很關心、愛護自己。蒙特梭利的教育里說,這是孩子到了「婚姻的敏感期」,這個敏感期中,孩子通過這種互動、交流,讓他感知到婚姻是什麼,為今後自己戀愛、結婚提供經驗。
再過一段時間,孩子會意識到,他需要在同齡人之間選擇對象,這時候他可能會選擇幼兒園裡經常跟他玩的異性朋友,他們之間會相互幫助,交換禮物等等,孩子這段感情純真而美好,但是已經有「羨慕」、「嫉妒」、「保護」等意識,並可能因為這些情緒有了「打架」搶奪同一個女孩子的行為,只不過孩子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戀愛觀、婚姻觀,他們的行為也容易讓大人忽略,覺得只是孩子之間的童言童語。
對於阿拉蕾的例子來說,因為經常和善意、體貼又長相帥氣的董力在一起,所以她「喜歡」董力,孩子的這種情感純真而且寶貴,但孩子畢竟不真正懂得愛情。只要家長注意引導,節目錄製結束,阿拉蕾回到自己的生活軌跡,她還是會去喜歡自己的同齡人。
但是,只有自己感受到的、體驗到的,才能真正變成知識指導今後的行為,形成態度和規範。阿拉蕾和董力只在節目階段相處,相處的時間比較短,阿拉蕾體驗到的不是父女情感,有可能這段經驗會讓她覺得年長的男子更好。而節目組為了吸引眼球,強化渲染CP確實已經偏離了軌道,會讓很多媽媽接受不了。
孩子這麼容易就跟陌生男子相處熟悉,安全教育上,也讓一些媽媽心中警鈴大作。
怎麼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對於幼小的孩子,意識不到危險,爸爸媽媽需要負起全責,過馬路看紅綠燈,家裡的插頭、接線板不能讓孩子碰觸,桌角尖銳要做好防撞措施等等,都應該由大人來做好。
到了孩子大一點,就能給他定下規範,兒歌里經常播放的「過馬路左右看,看到紅燈等一等」,這樣的歌謠,兩歲的孩子就能背誦和歌唱。其他的安全措施也需要家長一點點輸入給孩子。
而對於4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向她強調性的隱私性。在公共場合不能脫衣服、不能大聲詢問關於性的問題,不能隨地尿尿或便便,如果她想看看自己的隱私部位只能在自己的房間進行。通過設定原則,孩子能知道界限在哪裡。
對於異性和性,孩子自然會產生好奇,家長越是打壓不說,越是讓孩子更加好奇,好奇心一直得不到滿足,對孩子的性發展尤其不利。所以讓孩子了解、對孩子講解、讓孩子體驗,才是最好的方法。
而阿拉蕾和董力,不過是綜藝節目的炒作,這種炒CP會為孩子輸入錯誤的婚姻價值觀,或者說不符合基本社會規範的婚姻觀。
雖然每個人對愛情和婚姻的追求不同,社會的包容度也越來越高,無法評價個人的選擇到底是對是錯,但在年齡相差20歲的人結婚還有可能上新聞的社會裡,這樣的炒CP就不大符合主流價值觀。尤其是阿拉蕾正處於婚姻敏感期,董力的所作所為、這樣的經歷確實有可能對她今後擇偶產生影響,所以節目結束後,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
放個阿拉蕾的可愛動圖結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