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搞定不聽話的孩子,80%父母看了恍然大悟
前不久聽到一位媽媽說:
都不知道該怎麼跟我家孩子說話了。昨兒,我說該出門找小朋友玩兒了,不過還有太陽,得戴一頂遮陽的帽子。結果孩子死活不戴。我最後告訴她,如果你不戴帽子,咱們就出不來門了。這孩子脾氣倔的,最後鬧到在地上打滾起來。我一生氣就沒理她。等她哭夠了,天也不早了,結果門愣是沒出去。
這種孩子鬧脾氣的情況,幾乎在每個家庭都存在。可是,孩子的很多哭鬧,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
接著上面這個媽媽的問題看,我們設想兩種對比情形:
第一種情形,媽媽拿著帽子對孩子說:「我們要戴上帽子,外面太陽大!」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我不要戴帽子!」
第二種情形,媽媽說:「寶貝,戴上帽子,我們就可以出發了!」孩子往往會爽快地回答道:「好!」
為什麼兩種情形會有這麼大的區分呢?原因在使用了不同的溝通技巧。
孩子的思維是不可逆的所謂不可逆,比如你問孩子「你的姐姐是誰」,他能回答出來。如果你問「你姐姐的弟弟是誰」,他就無法倒推回來。這就是為什麼前面那個例子,為什麼會有那麼神奇的反差效果。
第一種情景中,媽媽是在用自己的思維在表達:因為太陽曬,所以要戴帽子才能出門。可是,孩子的思維不會倒推:哦,要戴帽子,是因為外面太熱。
相反,第二種情景中,媽媽說,戴帽子,我們就出門。如此,孩子自動地從前往後這麼梳理,覺得是這麼回事。
所以,父母多用「一……就」的句式,可以引導孩子明白事件的邏輯順序,孩子也會更易理解和聽話。
少用複雜的因果推理句式,避免用「如果,就」,因為這些句子要麼孩子聽不懂,要麼孩子有被威脅的感覺,都無法起到好的溝通效果。
尤其不要用「你如果不,我就不」。譬如不少媽媽愛說的:「你如果不聽話,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兒」、「你如果不把飯吃飯,我就不給你吃零食了」。這種句式,沒有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很容易造成親子溝通的不暢,而且總是負面的說辭,就像是在威脅孩子,反而會造成孩子更想去挑戰媽媽設定的規矩。
搞定孩子,溝通技巧速GET!
是的,對待這些思維不可逆、非黑即白的孩子說話真的不能簡單粗暴,有時我們換一種思維方式,換一種說話的態度,就能讓他輕易接受你的建議,所以說想要他配合你,還真的掌握一些技巧呢!
● 用描述性語言代替簡單的批評
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問題。使用描述性的語言,可以避免互相指責和埋怨。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該做什麼」上面。
比如孩子把一杯果汁碰倒了,我們看到後,一般會生氣地說:「你看你,這麼不小心,毛手毛腳的!」可是如果你換一種說法,比如這樣來說:「 看,果汁灑了,我們現在需要什麼?」既然是了孩子惹出的問題,就讓孩子去想出辦法來解決。如果孩子回答不上來,這時你可以用描述的語句說出來:「看,果汗灑了,去拿塊抹布來擦乾淨哦。」
描述性語言是客觀的,冷靜的,不帶父母的不良情緒,也沒有強烈不滿和攻擊性的字眼,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 用擬人化語言代替指責和命令
又比如孩子每次在你規定的時間裡看完了動畫片卻忘了自己把電視關了,父母一般會要求孩子立即去做沒做好的事。「你看你,又忘記關電視了,這麼不長記性,快去把它關上!」父母如果太兇,有的孩子容易產生抵觸情緒,不願去做該做的事。
可是,如果你換一種擬人化的說法看看效果,比如你這樣說「呀,誰還在電視裡沒休息呢,電視裡的人一定講累了,玩累了,他們也要睡覺了。 」孩子一聽,一般會笑嘻嘻地跑回去,關電視,讓裡面的人睡覺了。
是的,對小朋友來說,擬人化的語言容易被孩子接受,因為它很形象,能激發孩子的想像,讓孩子回到童話世界。因為童話是孩子喜歡的。這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點,孩子會根據自己現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理解和感受。
如果父母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擬人化的語言讓孩子做事,孩子會覺得很有趣,也願意聽從大人指令配合完成事情。
● 用善意提示代替憤怒的警告
用善意的提示而不是警告責罵會讓孩子感到你的耐心,讓孩子產生內疚感。從而比較願意配合你做事。孩子喝完酸奶,直接把盒子扔到地上了,可能父母看到這個場景一定會很生氣地警告他「 告訴你多少次了,東西要扔垃圾桶!你以後別喝酸奶了。」這樣的說教效果不大,因為你也不可能再不讓他喝酸奶了,一旦再給他喝,等於你說話不算數,沒了威信。
其實,遇到這種情況,媽媽可以對孩子簡單地提示:「這麼乾淨的地板,你把酸奶盒子到處亂扔,是很難看的,媽媽又要重新打掃,不小心踩到還會讓人滑倒。酸奶盒子的家在垃圾桶裡。」退一步說,如果孩子無動於衷,那你可以把掃把遞到他手裡,讓他掃乾淨。
簡單的提示讓孩子明白他所做的事情錯在哪裡,給他人帶來什麼害處。由此而督促孩子自覺改正它。
● 說出自己的感受代替簡單粗暴的拒絕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生氣、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光顧生氣,指責,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因為你在生氣時,只會指責他行為的錯誤,他不一定知道自己的錯誤會給他人帶來什麼不良影響。因此你可以說出你對這事的感覺,讓孩子來了解你的心情和感受。
比如你上了一天班回來,非常累。孩子偏要這個時候給他讀故事。你會不會脫口而出「你真煩人呀,一邊去,能不能不煩我呀!」其實,這個時候你何不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媽媽今天上班非常累了,腰也痛,腳也酸,能不能改天講呢。我知道你一定會體諒媽媽的。」這樣和孩子交流可以教會孩子去體會他人的心情、感受,從而變得通情達理不是嗎?
親子溝通有時之所以不那麼順暢,是因為父母並不了解自己跟孩子之間形成了怎樣的依賴關係。今天我們邀請羅靜博士給大家講解下:親子依賴關係中的抗拒型依賴。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