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鴿子醫生
「我的孩子總是將我的話當做耳邊風,左耳進,右耳出,真是氣死我了,煩死我了。。。。。。」
當孩子一連說了多次「我知道」,仍舊我行我素,父母覺得孩子「我的話你當耳邊風,是吧」,這是必然的結果。
相信身邊很多媽媽經常吐槽,孩子為什麼會將父母的話當成耳邊風呢?請一定要三思。
周末,我帶著孩子去買課外書。書店的一隅,突然聽到一旁的媽媽對孩子管教的聲音,緊接著我不得不抬起頭,因為這位媽媽的話引起了我的興趣,她說:「我數到三」然後看到孩子不為所動,「你想挨打嗎?你等著,我去問書店老闆借棍子。」
呵呵,媽媽拜託了,給孩子說的話,要實際一點嘛,有時候他聽不出你的幽默感,也弄不清楚你的威脅,爸爸媽媽有時候覺得心疼孩子,又做不到,很有可能讓寶寶覺得「我爸爸媽媽說的話,是耳邊風,不要理他就好」,或者「應付過去就好。」
我們都是有禮貌的父母,如果孩子在書店說話太大聲或者動作太大,影響到他人,那是不對的。父母不需要說這些做不到的話,來威脅孩子。我們可以跟孩子好好說道理,或者知道孩子不是故意的,提醒他不要再這樣做就好。
父母的任務,就是不斷提醒,直到孩子養成習慣。
兒子小的時候,說話很大聲,但他不是故意的,所以我沒有用強烈的手段強迫他在短時內改過來。我就是時常提醒他。現在,我們有時候一起去菜市場、商場等,由於比較吵,我有時候會比較大聲,結果,孩子連續提醒我說話小點聲。。。。。。,此時,我才覺得,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平均音量已經降低了許多。
小孩子,難免玩瘋,書店不是遊樂場,如果孩子忘記了,輕聲提醒就是,不需要什麼棍子。
如果提醒無效,孩子還是照玩不誤怎麼辦?
「xx,這裡不可以玩,建議你安靜坐下來看書,等我「下次再叫你」的時候,我們就離開這裡。」請用嚴肅的聲音告知。
「下一次再叫你」是給孩子機會,但是父母下達這個指令的同時,心裡也要有所準備:你必須真的帶孩子離開書店。如果這是一件你做不到的事,對不起,這個方法你不能用,同樣,這句話你也不能說。
教育孩子,父母就要有所犧牲。
如果今天孩子不服說教,媽媽就必須當場走出書店,當場離開遊樂場、當場離開商場。。。。。。,媽媽要說到做到。因為這與孩子人格養成有關,要認識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其實這些「當場走人回家」,會弄得大家不歡而散,這當中有一件蠻微妙的東西,雖然是隱形的,但是父母要用心揣摩,篤定,對,這份篤定讓孩子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
到底是「孩子很乖,所以媽媽很篤定」呢?還是「媽媽很篤定,所以孩子很乖」?這個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當父母態度不篤定的時候,孩子永遠會想知道爸爸媽媽的最後底線在哪裡?
三歲的孩子,聽習慣了父母的耳邊風,不知不覺就會開始挑戰你。
生活上的各種細節,教育孩子裡不可缺少的就是父母的篤定。
而不是耳邊風:「玩具還不快點收好,等下我統統拿出去丟垃圾?」
哈哈哈,爸爸媽媽你真的有勇氣把玩具拿去丟掉嗎?那可是用自己血汗錢一樣一樣買回來的啊。如果真的丟了,摧心肝、撞牆壁的人,第一個應該是自己吧。
如果父母開啟了這種威脅的教育模式,接下來隨著孩子的成長:「你在不關電腦,我把電腦給你砸了,扔出去」,「你在這麼晚回家,沒有零錢用,還有就不要回來了」,「你要和她結婚,一毛錢的財產都拿不到」。。。。。。,最後,威脅無效。
如果這些不是你希望的親子關係,就請停用「耳邊風」的話來管教孩子。其實,人生里,不管是對誰說話,如果預料到自己說出來的話將變成「耳邊風」,就請不要講出來。
―作品版權歸屬鴿子醫生
轉自微信公眾平台【問及說】 【微信帳號:air863】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3427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