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山東的一次家長見面會上,同時約見了十幾個2~6個月的嬰兒和家長,我發現絕大部分孩子都出現了由於缺水而出現的生理症候,如嘴唇乾而紅、面頰紅而粗糙、有反覆起濕疹的痕跡、有鼻屎等,當我提出為大家示範如何喂水的方法時,竟然沒有一個家長帶著水瓶。我問大家「為什麼不帶水瓶呢?」得到的回答是「醫生說純母乳喂養是不許喝水的」令我感到十分的驚訝!
我以前一直以為純母乳喂養不許喝水,只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推崇的育兒方式,應該不會很大的影響,沒有想到這麼大比例的家長都受到如此深刻的影響。作為一個從事育嬰研究近二十年的工作者,我認為純母乳喂養不許喝水是危機孩子健康成長的殺手,是一個偽命題。
因為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命能夠得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能量。水是生命代謝的重要載體。水對於生命的成長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嬰兒!
為什麼家長們會如此的相信這樣一個偽命題呢?
我在網際網路上收集到了可以佐證嬰兒不能喝水的兩個主要的觀點:
第一個觀點:目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新近提出了一種「母乳喂養新觀點」,認為在一般正常的情況下,母乳喂養的寶貝在4個月內都是不必增加任何食物和飲料的,包括水在內。 因為母乳含有寶貝從出生到6個月齡所需要的脂肪、乳糖、蛋白質、維生素、水分、鈣、鐵、磷等全部營養物質和微量元素。母乳的主要成分其實就是水,這些水分一般都能夠滿足寶貝新陳代謝的全部正常需要,不需額外再喂水了。
首先我認為這個觀點缺乏更加具體的說明,所謂一般情況下是指的那種情況?進而不一般的情況下又是那種情況?
生命在呱呱墜地的時候是離開了100%羊水的環境,來到地球上不同的環境中,人體要保持著86%左右的含水量,只有在這種生命預設的含水比例下才能順利的成長。隨著孩子的成長水比例逐漸下降。然而我們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卻要面對不同的溫濕度的環境差異。
因為嬰兒生存在不同溫濕度的環境下,每天的失水量是不一樣的,每天我們的大便、小便為了做到吐故納新必須以水作為載體,排泄出體內的糟粕,我們皮膚上所有的汗毛孔都會依據外部的溫濕度和體內的溫濕度進行張合,釋放出多餘的熱量,以保持生命的健康發展。因此這些所有的不同,都應該得到外部合理適度的水補充,保證身體水比例86%左右的合理狀態,是生命健康成長的前提。
母乳當中水比例的含量是86%左右,是已經被現代醫學研究所確定的。嬰兒身體水比例的含量也在86%左右,也是事實。然而比例的相同和總水量的相同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一個嬰兒在不同的環境當中消耗掉水的總量是不同的,而嬰兒的哺乳量,在相同月齡的嬰兒中卻是一個相對的衡量。因此相對的衡量將無法滿足嬰兒在不同環境下丟失水的總量。
在中國華南地區每年的平均濕度在70%左右,西北地區每年的平均濕度在20%左右,冬季南方自然的環境下與北方暖氣供給下的環境溫濕度的差距會更大,那麼在這種不同的環境下,嬰兒面臨著被蒸發的水量不同。進而母乳86%的水比例是無法滿足低濕度環境下的失水量。
例如:兩個相同體重的嬰兒,在不同的溫濕度的情況下丟失的水總量是不同的。而每天攝入的母乳總量卻相差不多。這個兩個嬰兒怎麼才能保證身體水比例86%的狀態呢?
因此不同地區生長的嬰兒在自然的條件下,所面臨的失水狀況有著非常大的差異。當水比例開始下降時,嬰兒就會出現唇乾、眼區出現粘液、鼻子微堵、張嘴呼吸、吃奶時有中斷、肚脹、放屁增多等現象。隨著水比例的進一步下降,就會出現明顯的眼屎、鼻屎、舌苔、臉紅、睡眠不穩、黃疸、濕疹、大便不規律、小便黃等等。當上述情況不能通過母乳緩解時,醫院將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場所。
所以純母乳喂養不能喝水的觀點,是不客觀的,缺乏普遍指導意義的。它誤導了中國許多的醫生、和更多的家長。
第二個觀點:美國的一份研究報告最近也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給母乳喂養的小寶貝喝水不但是不必要的而且是有害的,6個月以內的寶貝不需要喝水,對於小寶貝來說更容易造成水中毒,所以不需要給寶貝喝水。
關於這個觀點、我認為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在網際網路上和現代醫學研究成果中,我們沒有查到關於多大月齡的嬰兒,喝多少水,會導致腎部及身體傷害程度的具體報告。在沒有這樣的科學研究之下把「純母乳喂養喝水對身體是有害的」觀點推出是站不住腳的。
我在美國諮詢過包括我兩個外孫私人醫生和一些兒科專家得到的答覆是:在一般情況下可以不喝水。而在中國的一些宣傳中的提法是:純母乳喂養不許喝水。可以不喝水和不許喝水在中國的文字解釋中給大家的感覺是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可以不喝水,是告訴我們在有些情況下,是有必要喝水的。而不許喝水,是絕對禁止的狀態,而且暗含著喝水之後就一定會出現傷害。才出現了我們文章前面十幾個家長都沒有給孩子帶水瓶的現象。
根據我在美國的生活經歷,美國人大部分生活在沿海地區,濕度普遍較高,加上養育孩子的方式不像我們中國穿的偏厚,孩子的失水量不多,純母乳喂養可以滿足大多數孩子水需求。而我國只有少數人生活在上述的地域環境,所以直接套用歐美國家的觀點是不對的。
從1999年開始我跟蹤了從胎兒大學畢業的三百名孩子的成長,我們一直採用著補水喂水、解癢喂水、模仿喂水、乾杯喂水、獎勵喂水以及九種間接補水的方法。對三百個孩子以及用其他方式指導的幾千名孩子進行補水,都沒有出現任何由於補水而出現的所謂傷害,因此我認為文章中的第二個觀點,沒有經過我國的實踐檢驗,它也是一個偽命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的科學研究都要和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每個希望孩子健康發展的媽媽,一定要根據自己所處的地區溫濕度情況,家庭溫濕度情況,孩子的生理症候的情況,確定孩子是否需要補水,以保證你孩子的健康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3426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