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當了爹媽,對於寶寶拉臭臭這件事,我們的重點更多是放在觀察上。的確寶寶的便便臭,但在爹媽眼裡,更多的是想知道,為什麼臭,是不是又腹瀉或便秘、攢肚啦?另外,在外人看來或許寶寶的大便是比較噁心的,但是爹媽眼裡是,今天這個大便是墨綠色的,是不是寶寶吃了什麼消化不良的食物,大便裡面有奶瓣,這個是什麼原因呢?
您好,我家寶寶還不到一個月,最近開始拉肚子了,排便是金黃色,稀狀,去醫院化驗大便,結果是除了細菌總數低之外,別的都正常,後來給寶寶吃了治腹瀉的藥,可吃了幾天了,還是不見好,我有點擔心了,時間長了怕變成腸炎。請問,腹瀉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要怎麼處置呢?謝謝!
要想準確判斷孩子腹瀉的原因,家長需要留取孩子大便標本,存放於塑料瓶或保鮮膜中於 1 ~ 2 小時內去醫院檢查。由醫生根據檢測結果來進行判斷。
從大便外觀和症狀上看,細菌感染導致的腹瀉,大便中往往可見黏液,甚至膿血樣物質,但每次排便量並不多。病毒感染導致的腹瀉往往呈稀水樣便,每次排量較多。輪狀病毒性胃腸炎時,大便呈「蛋花湯」狀,孩子會有發熱、嘔吐症狀。過敏性腹瀉在進食某種食物後出現,會有反覆,與進食明顯相關。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大便中有原始食物顆粒,不伴發熱,並且孩子偶爾會嘔吐。
另外,細菌性腸炎時,腸道內致病細菌造成腸黏膜損傷,引起膿血便,此時若止瀉,腸道內大量細菌和毒素就會留到體內,引起更嚴重的後果——毒血症或敗血症。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寶寶大便的次數、性狀、顏色與寶寶的健康發育又有哪些關係呢?
次數:大便次數與腹瀉、便秘、攢肚的關係
大便間隔時間長,寶寶是便秘還是攢肚呢?
嬰兒幾天無自主排便並不意味著「便秘」。很多嬰兒由於攢肚,排便間隔長,但大便不幹,不屬於便秘。有些嬰兒,即使母乳喂養兒,排便也間隔可達數天,但大便不幹。只有大便乾結並且排便費勁才屬便秘。
不是每個嬰兒都會每日排便一次,但隨著輔食添加,特別是添加青菜(富含纖維素食品)後,排便逐漸規律,多為一天1次。
「攢肚」與「上火」等無關。為此家長也不需做任何處理。很多攢肚的孩子,是因為胃腸吸收能力強的緣故。
寶寶大便間隔時間短,次數多,大便稀就會是腹瀉嗎?
如何區分清楚呢?
很多母乳喂養兒大便偏稀,次數相對多,但不一定是腹瀉。母乳喂養的正常嬰兒可能每天排便6~12次,也可能每3~4天排便一次。如果嬰兒進食正常、生長正常、大便化驗正常,他的排便就屬於正常。
腹瀉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兒科常見病症。「變稀」和「增多」是腹瀉的特點。診斷腹瀉並不是依據每天的排便次數和性狀,而是依據排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的改變狀況。
如果孩子真的出現腹瀉,除了排便問題,還會出現哭鬧、進食差、睡眠不安等其他不適症狀,體重增長也會受到影響。家長不能僅僅根據孩子大便偏稀就判斷孩子腹瀉。
胎便:新生兒最早的腸道分泌產物,寶媽懷孕20周以上就已經形成。
時間:正常新生兒多數於12小時內開始排便,如24小時以後不見胎便排出,要注意檢查是否有消化道畸形的可能。
顏色:一般正常來說,胎便2至4天排完即轉變為正常新生兒大便,由深綠色轉為黃色。
注意:寶媽在待產過程中,如果羊水呈黃綠色或墨綠色,需要警覺寶寶是否出現了「胎便吸入症候群」,儘快做出診斷與治療。
另外,胎便中有較多的膽紅素,最好是儘快排出來,減輕新生兒可能出現的黃疸。
形狀、顏色:如何根據寶寶大便的顏色、形狀來辨別健康
從大便外觀和症狀上看:
細菌感染導致的腹瀉,大便中往往可見黏液,甚至膿血樣物質,但每次排便量並不多。
病毒感染導致的腹瀉往往呈稀水樣便,每次排量較多。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時,大便呈「蛋花湯」狀,孩子會有發熱、嘔吐症狀。
過敏性腹瀉在進食某種食物後出現,會有反覆,與進食明顯相關。
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大便中有原始食物顆粒,不伴發熱,並且孩子偶爾會嘔吐。
(圖片內容非常重要,建議點擊或收藏!)
嬰兒大便中有奶瓣
嬰兒大便中帶有未完全消化的「奶瓣」是很常見的事情。可與進食量偏多、胃腸功能偏弱等有關。若無特別症狀,不需關注,不需僅為此而減少嬰兒進食量。
如果大便帶「血絲」,應化驗是否為血(便常規是否有紅細胞;便潛血是否陽性),若能排除肛裂,就應考慮腸道出血,首先考慮牛奶蛋白過敏。
寶寶大便顏色觀察分析
黑色:多為胎便,大多在出生後12小時就會排出來,因為包括了羊水、黏液、脫落的細胞等,一般呈現出黑黑如柏油狀。
綠色:代表寶寶的腸道消化程度不夠充分,多與進食量偏多、食物不易消化、胃腸功能暫時受損有關。
配方粉喂養嬰兒出現大便發綠應該與奶粉不易被嬰兒消化有關。如果嬰兒生長正常,並且沒有過敏等問題,可繼續喂養或添加益生菌幫助。
紅色帶血:若孩子大便帶血,應觀察血液是否與大便混合。
如果大便帶鮮血並且與大便混合,說明小腸或直腸受損,此時一般大便性狀也偏稀。
若血液與大便分離,多是肛裂所致。如果有肛裂,仔細觀察孩子的肛門能夠找到小裂口。
(圖片內容非常重要,建議點擊查閱或收藏!)
果醬色:大多都是痢疾,細菌性腸炎,從外觀上看,有黏液或混有血液,味道惡臭。關鍵是大便常規可見每高倍視野含白細胞或膿細胞超過 15~20個,多伴隨紅細胞。
(圖片內容非常重要,建議點擊查閱或收藏!)
黃色:純母乳喂養兒的大便多是黃色或金黃色,奶粉喂養兒的大便又多是淡黃色或灰黃色,混合喂養兒尤其是加入輔食後,除了常見的黃色,大便中會有少量綠色菜泥。
其他顏色:當寶寶的飲食中加入固態輔食,便便的顏色很多時候與吃的輔食相關,有時還會出現,未消化的輔食形狀。這個時候主要是注意消化與吸收問題。
消化不好:大便中可見較多未消化的食物殘渣
若大便有較多未消化食物顆粒,應考慮消化不良。出現這種吃什麼排什麼的狀況的話,主要可與食物性狀、咀嚼情況等有關。
對咀嚼能力尚有限的嬰幼兒,食物顆粒從泥糊狀逐漸過渡到如同「大人嚼過的」性狀。為保證營養充足,食物可由稀逐漸變稠。隨嬰兒大牙(磨牙)的萌出,在大人示範下鼓勵孩子進食時咀嚼。以保證營養充分吸收。
吸收不好:大便性狀沒有問題,但排便量多
若大便性狀沒有問題,但排便量多,可能與吸收不良有關。這說明已經消化好的食物,但是孩子的腸胃吸收效果不理想。若大便多且含有膿血,多與細菌感染有關。若寶寶發熱伴稀水便,可考慮病毒性胃腸炎。若排便費勁,排氣多,大便稀,可能與乳糖不耐受有關。
支招:孩子消化吸收不良
消化吸收不良,主要是與腸胃功能受損相關。所以,對於便秘,可服益生菌和纖維素(比如:乳果糖)。對於腹瀉,特別是急性腹瀉,可服益生菌和乳糖酶或無乳糖配方。對於消化吸收不良,服益生菌即可。無需服用過去曾常用的酵母片、乳酶生、胃酶合劑等藥物。對孩子,應選擇專為兒童配製的劑型,絕對不是成人劑型的減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2950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