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真的當爸媽前,相信每個人看見小孩子的便便都會躲得遠遠的,然後聽見有媽媽悠悠的說,這算神馬,我還經常性的「捧」著寶寶的便便自己研究呢!小淘表示十分不可思議,但是結果真是這樣的,寶寶的便便可以看出寶寶的健康狀況,所以為了寶寶,爸爸媽媽們絞盡腦汁都想了解寶寶的便便,今天小淘就滿足大家的好奇心。
新生兒胎便——墨綠色
剛生下來的寶寶,出生後6-12小時會拉出墨綠色的胎便。胎便通常沒有臭味、狀態黏稠、顏色近墨綠色,主要由胎內吞入的羊水和胎兒脫落的分泌物等組成。
專家提醒:這不是壞「臭臭」。早產兒排胎便的時間有時會有所推遲,主要和早產兒腸蠕動功能較差或孩子進食延遲有關。
過渡期大便——黃綠色
待排凈胎便,向正常大便過渡時的大便呈黃綠色。多數新生兒在吃奶2-3天後大便呈現這一階段,然後逐漸進入黃色的正常階段。
專家提醒:這不是壞「臭臭」。新生兒喂養開始的時間和攝入奶量會直接影響過渡便出現和持續的時間。若開奶延遲過渡便出現的時間也會推遲。
母乳變身黃金軟糊便
母乳中含有可溶性纖維素——低聚糖,因此大部分寶寶不會有硬便的情形,也不會有明顯臭味,呈金黃色;一般母乳喂養寶寶的「金黃便」帶有少許酸味且沒有泡沫。大便的頻次也較為有彈性,少則2-4次,多則5-8次,但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解便次數會逐漸減少。相較於食用配方奶粉的寶寶,母乳喂養寶寶大便較稀,次數較多。
專家提醒:這不是壞「臭臭」。屬於正常現象,只要寶寶精神及吃奶情況良好,體重增加正常,媽媽不用太過於擔心
添加輔食後寶寶便便酷似人性
寶寶6個月之後,爸爸媽媽們就會開始為寶寶逐漸添加輔食,以適應成人後的食物,此時寶寶的便性也會慢慢接近成人,開始變得顏色較暗,比花生醬略稠一些。
專家提醒:這不是壞「臭臭」。那是寶寶在告訴你他長大了~
壞「臭臭」擒拿記
1、新生兒24小時不排便:
如果足月的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都沒有排出胎便。這就要足夠引起新手媽媽們的重視,並建議儘快帶寶寶去醫院檢查。
應對措施:請醫生檢查孩子是否有消化道先天畸形。
2、新生兒灰白便:
寶寶從出生拉的就是灰白色或陶土色大便,一直沒有黃色,但小便呈黃色。
應對措施:趕快就醫,很有可能是先天性膽道梗阻所致。延誤診斷和治療會導致永久性肝臟損傷。
3、豆腐渣便:
大便稀,呈黃綠色且帶有黏液,有時呈豆腐渣樣。
應對措施:這可能是黴菌性腸炎,患有黴菌性腸炎的寶寶同時還會患有鵝口瘡,如果孩子有上述的症狀,需到醫院就診。
4、綠色稀便:
糞便量少,次數多,呈綠色黏液狀。
應對措施:往往是因為喂養不足引起的,這種大便也稱「飢餓性大便」這時只要給足營養,大便就可以轉為正常。
5、油性大便:
糞便呈淡黃色,液狀,量多,像油一樣發亮,在尿布上或便盆中如油珠一樣可以滑動。
應對措施:這表示食物中脂肪過多,多見於人工喂養的嬰兒,需要適當增加糖分或暫時改服低脂奶等。
6、蛋花湯樣大便:
每天大便5-10次,含有較多未消化的奶塊。
應對措施:多見於吃奶粉的寶寶。如為母乳喂養則應繼續,不必改變喂養方式,也不必減少奶量及次數。如為混合或人工喂養,需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可在奶粉里多加一些水將奶配稀些。
7、臭雞蛋便:
大便聞起來像臭雞蛋一樣。
應對措施:寶寶蛋白質攝入過量,或蛋白質消化不良。應注意配奶濃度、進食是否過量,可適當稀釋奶液。如果已經給孩子添加輔食,可以考慮暫時停止添加此類輔食,等寶寶大便恢復正常後再逐步添加。
8、水便分離:
糞便中水分增多,呈湯樣,水與糞便分離,且排便次數和量有所增多。
應對措施:這是病態的表現,多見於腸炎、秋季腹瀉等疾病。應立即到醫院就診,並應注意寶寶用具的消毒。
大便的外觀是了解嬰幼兒消化系統功能的窗口,家長應通過對嬰幼兒大便的觀察,初步判斷孩子是否有疾病,以便早期發現,及時診治。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