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臥奶睡,真的是洪水猛獸?

幾乎所有媽媽都品嘗過長時間抱寶寶的滋味,那一小團嬌嫩的像沒有骨頭一樣的「小鮮肉」,讓媽媽歡喜又擔憂——即使只有幾斤,給新媽媽抱上半小時也夠讓她緊張、大汗淋漓、腰酸背痛了,而且一兩周或數周過後,寶寶吃奶睡著還不容易被放下來,一沾床就哭,往往得一家人輪流著抱睡。

我想,新生兒的出生,本應給新媽媽帶來喜悅和幸福體驗的。而這樣辛勞痛苦的哺乳體驗,又在「月子」里,自然會讓本來虛弱和因激素劇烈變化產生抑鬱傾向的新媽媽難過甚至退縮了。

可以說,絕大多數新媽媽會首先放棄夜間哺乳,將寶寶交給家人照顧,這將極大地降低全母乳成功率——你徹夜難眠的疲憊的家人,心疼同樣疲憊的你,基本一定會喂牛奶或其他食物,而你基本會等奶漲了再用吸奶器吸奶,這個吸奶頻率和效率,相比寶寶的小嘴太低了,一樣得坐半小時左右,還擔憂思念小寶寶,滋味同樣不好受。

少數倔強的新媽媽了解夜間母乳對於奶量增長的重要性,為了讓小寶貝吃上奶,抱著寶寶整夜枯坐。聽著窗外逐漸熱鬧起來的鳥叫聲,看著遠方天空泛起的魚肚白,感到十分疲憊、無助甚至絕望。而家人多感到不理解,也無法提供切實的幫助,經常心疼子女的老人會說「把寶寶給我,你睡覺吧」,「喂點牛奶吧」,動搖新媽媽的信念。多少新媽媽暗自垂淚到天明,多少年後回想起來當初夜奶的經歷,仍然心有戚戚,感懷唏噓。

而側臥奶睡,真的是洪水猛獸嗎?犧牲自己的舒適保障寶寶的利益,真的效果很理想嗎?

我在兩個寶寶身上親身實踐,閱讀了大量資料,認為側臥奶睡其實並沒有傳說的那麼恐怖,他還是有一定好處的。

01

方便按需喂養和「接覺」

媽媽很方便。寶寶隨時能得到媽媽的乳 頭,包括夜間睡得迷迷糊糊的時候。哼唧兩聲,轉個頭就吃到了,分分鐘又睡著了,哄睡十分方便,媽媽受到的影響最小化。相比而言,如果抱起來寶寶很容易醒,睡著了也因為早期淺睡眠、睡眠秩序感、胃食道返流等原因,很難把寶寶放下來。頭幾個月一抱就是大半個鐘頭。

2

保障媽媽的休息時間

可以讓產後媽媽迅速恢復。母乳中含一定量鎮靜安神的物質傳遞給寶寶,會給他一個安穩的睡眠(哺乳動物奶水中貌似都有類似的物質,比如一些種類鹿的奶會讓鹿寶寶睡4-10小時甚至更久,方便媽媽將寶寶放在窩裡,自己外出覓食,不至於寶寶醒來招惹天敵);哺乳媽媽體內各類激素水平變化,也讓新媽媽自身獲得鎮靜安神作用,因此就算總的睡眠時間減少,媽媽寶寶睡眠質量都能提高,即使夜間頻繁中斷睡眠,兩者也容易再次入睡。

事實上,有合適的理解、支持媽媽需求的照顧者,這種方式會更加充分保障新媽媽和小寶寶的睡眠時間。

我家二寶寶出生後一直是側臥奶睡,跟寶寶一起睡眠時間很長,有時甚至一天睡十幾個小時。剖宮產傷口恢復非常迅速,基本2周左右就沒有疼痛感和惡露了,還可以出門散步。而生大寶寶以後幾個月內都是坐著喂,因各種原因沒有休息好,傷口疼了兩個半月,期間一直下體流血,傷口也常小範圍崩裂,相比而言痛苦多很多。

3

寶寶養成習慣(睡眠秩序)

根據其發出的「睡眠信號」,用乳 頭哄睡十分容易,為各種哄睡手段中最方便、舒適也最容易成功的,且易於反覆操作。相反,抱著睡,真的會像老人說的「抱慣了」(睡眠秩序),形成這種睡眠習慣,奶睡不一定能成功,秩序感很強的寶寶甚至很大了都要抱著睡。

我強烈感覺蒙特梭利提出的「秩序敏感期」要比我們想像的早很多,因為小寶寶頭腦簡單,理解不了經常變化的事物和習慣,形成固定的進食、睡眠模式會讓他們有安全感,減少哭鬧。一到睡眠的時間,他會發出想要睡覺的「睡眠信號」,有的寶寶是撓臉,有的寶寶是抓耳朵,儘管每個寶寶信號不同,新媽媽一定會理解的。

等到寶寶困極了,他反而顯得異常興奮,有時侯他理解不了自己睏倦的感受會大哭不止,俗稱「吵瞌睡」,顯然這不是一個很理想的入睡方式。

作者:馮欣源是一位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2830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