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有些「壞」行為是在長腦子

棋子傀儡| 2016-10-20| 檢舉

寶寶老吃手指、愛扔東西、到處亂畫……這些行為可能不但不是「壞」行為,反而是孩子成長中探索世界的方式,是快速發育的表現。

1歲內吃手,是在認識世界

目前心理學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1歲之前孩子處在「口欲期」階段,主要通過吸吮、口部動作來探索世界。

0~6個月主要通過吸吮乳 頭獲得對外界的感知,比如有時會咬 乳 頭、含著乳 頭玩卻不吃奶,同時看媽媽的反應。7個月~12個月左右,寶寶的探索擴大到了口、手的結合,經常性的動作是吃手,拿到任何東西先放到嘴裡。對他們來講,凡事要先通過嘴來檢驗。這個時期寶寶吃手有兩個心理意義,一是感受自體存在,體驗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覺。

二是孤單的時候自我安撫,降低焦慮感。

這個階段,家長不必阻止孩子吃手,可以用其他方式吸引他的注意力,或者用安撫、親子互動來代替。不要批評或強行把寶寶的手拉開,否則會阻滯他的心理發展。如果「口欲期」發展不良,成年後的個體容易發展出酗酒、嗜煙、愛吃零食、嘮叨、爆粗口等習慣。

惡作劇般地摔東西、拆卸玩具,是好奇心驅使他去認識這些物品。

對孩子來說,新玩具除了要摸摸觸感、咬咬嘗嘗味道,還要打一下、摔一摔,聽聽聲音,這些信息綜合起來就是他對手中這個物品的整體認識。有時我們會發現孩子擺弄一片樹葉,都可以玩很久;很多男孩還喜歡拆玩具,直到大卸八塊看清楚才會作罷。

這些都是孩子帶著好奇心探究事物的過程,類似於成年人的探險活動。讓孩子專注於他的探索,獨立去探究一個玩具,可以培養好奇心、創造力、專注力,擴展解決問題的思路。

亂塗亂畫,是在鍛煉動手能力,表達內心想法。

有一個階段,寶寶會特別喜歡在不同的地方作畫,如墻壁上、家具上、地板上等。這是寶寶在鍛煉手部動作,練習肌肉抓握力量,表達內心的想法。

吃飯時亂抓亂扔,喜歡撕書,是在搜尋自我。

很多家長怕孩子自己吃飯會弄得到處都是,於是給孩子喂飯;怕孩子把書撕壞,便不讓他自己拿著書。事實上,孩子用手抓飯本身就是在通過手和嘴建立對食物的認識。撕書也不表示他不愛看書,恰恰相反,這說明他開始對書感興趣。從小引導孩子探索書是什麼,和他一起摸一摸、拍一拍,抖一抖紙張,聽聽聲音,指著上面艷麗的圖畫告訴他什麼是顏色,孩子會很快愛上看書。

來源:www.cocwo.cn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1026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