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
因為患了一種叫「嬰兒痙攣症」的病,2歲男孩程程,從4個月開始就出現抽搐的症狀。頻繁的抽搐,不僅讓他很痛苦,還影響了大腦的功能。快2歲了,還不會走路,不會說話。
前陣子,爸爸媽媽帶他來了杭州,向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兒科主任馮建華求助。
程程這個月剛滿2周歲。媽媽告訴醫生,抽搐的症狀是4個月大的時候出現的,抱在手上,不時做出鞠躬、點頭的動作。
一開始,大家都以為是惡作劇、想和大人玩,可沒想到越來越頻繁,隔幾秒就發作一次,有時候可以重複二三十次;動作幅度也越來越大,頭突然往下掉,可以碰到膝蓋。
本來活蹦亂跳,人人都夸長得好看的寶寶,被這奇怪的抽搐弄得像變了一個人。重複很多次的時候,時間不會超過3分鐘。但一發作,孩子表情就很痛苦,腦袋耷拉下來,整個身子往前傾,腿還會往上縮,大人看了很會受驚嚇。

每次發作也很有規律,驚叫一聲之後,就消停了。同齡的孩子,一個個看著挺機靈的,程程生病之後,變沉默了,身上軟趴趴的,脖子也很少見他能挺直,誰見了都心疼。
發病不久,爸爸媽媽就帶他去了醫院,各項檢查也做了,醫生診斷是嬰兒痙攣症,並且開始了長達18個月的治療。
但是,治療效果不理想,抗癲癇的藥,從一種,慢慢增加到4種,劑量也增加了,最後還嘗試了生酮飲食療法,這是一種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療法,用有治療兒童難治性癲癇有數十年歷史,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得到公認。
但很遺憾,這些方法對程程來說,效果都不好,痙攣一直反覆發作。焦急家人甚至聽信了當地迷信,嘗試了放血療法。但是,治療還是沒起作用,程程的病還越來越嚴重了,每天五六十次。不僅如此,程程的發育也明顯落後於同齡人,都快2周歲了,還是不會走路,也不會叫爸爸媽媽。
前不久,程程的媽媽加入了一個嬰兒痙攣的媽媽群,跟群里媽媽交流之後,她了解到浙醫二院兒科接診過不少難治性癲癇的寶寶。今年9月,夫妻倆帶著程程來了杭州。
醫生檢查發現,程程全身肌張力低下,而且出現了明顯的腦病表現。
「癲癇發作,反覆抽搐,大腦一直在放電,會對大腦組織造成傷害。」馮建華說,所以程程的發育會落後於同齡人,症狀控制後,今後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康復,才能逐漸恢復功能。
嬰兒痙攣,又稱為難治性癲癇,是嬰兒期特有的一種癲癇,是小兒神經內科的一種常見疾病,浙二兒科最近一個月,就接診了四五例了,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救治,90%會發生明顯的智力、體格發育障礙。

馮醫生告訴記者,嬰兒痙攣症的發病原因比較複雜,目前治療的一線藥物是一種叫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藥物。它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很多權威指南都推薦ACTH作為嬰兒痙攣症治療的一線藥物。
這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激素,價格低廉,前些年開始媒體上時有報道,ACTH全國範圍缺貨,去年,一個3個月大的寶寶在浙大兒院診斷為嬰兒痙攣症,但醫院沒有藥,家屬通過微博等手段求助,最後在浙兒濱江院區配到15支ACTH。
馮醫生也給程程用了ACTH治療,病情明顯控制,不久前出院了。
因為程程的各項發育,已經明顯落後於同齡人,所以,接下來還要規範的康復;雖然病情控制了,但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還需要長期隨訪。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1025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