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媽注意:不要忽視盆底肌訓練!

有資料統計,三分之一的產後女性會發生產後尿失禁。這和盆底肌受損有密切的聯繫:一方面,孕婦在產程中,會因胎位問題、用力方式,造成骨盆歪斜;另外,順產需破壞骨盆底肌第三層 ,使骨盆底肌結構不完整,產後尿失禁便伴隨而來。

在國外,產後盆底篩查和康復是作為常規項目開展的,但是國內還沒有普及,大部分產後女性忽略了盆底康復。因此特別提醒新媽媽們,切莫忽視產後盆底肌功能恢復。

盆底肌的作用是什麼?

盆底肌就是骨盆底部的肌肉,它在女性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承托和支持著膀胱、子宮、直腸等臟器,具有控制排尿、排便、維持陰 道緊縮度等多項生理機能。如果盆底肌有足夠的力量和彈性,我們腹部的這些器官就能得到很好的保護。

盆底肌對女性的重要性

一旦盆底肌肉及神經遭到損傷,發展成「盆底病」(壓力性尿失禁、子宮脫垂、陰 道前後壁膨出等一組疾病), 就會給女性帶來一系列的煩惱,最常見的表現像咳嗽、噴嚏、大笑、提重物時不由自主的漏尿(尿失禁),產後陰 道鬆弛致性生活不滿意等。

為什麼生產後盆底肌需要康復訓練?

慢性咳嗽、長期便秘、盆腔手術和年齡的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肌肉鬆弛等都能導致「盆底病」,尤其是懷孕的過程勢必會對盆底肌造成一定傷害。雖然盆底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我恢復,但是沒有經過產後專門恢復的盆底肌,將遠遠無法恢復到產前的狀態。

整個孕期都是依靠盆底肌來承托日益增大的胎兒,以及腹腔、盆腔臟器的壓力。懷孕期間,隨著胎兒的發育,子宮不斷增大,對媽媽體內的組織和器官會有一定的壓迫,容易造成一定的損傷,尤其是對盆底肌損傷更大,所以生完寶寶除了關注寶寶的健康情況外,新媽媽也要關注自己的身體恢復情況,重視產後檢查及早發現身體隱患,防患於未然。

剖宮產媽媽需要盆底肌康復訓練嗎?

在懷胎10月的過程中,胎兒的重量和對內臟的擠壓,都會造成盆底肌的過度疲勞,而生產的時候,雖然剖宮產寶寶沒有對盆底肌造成進一步的撕拉損傷,但是媽媽的身體在寶寶成熟分娩時,宮頸口也會自動進行不同程度的鬆弛張開來配合生產。因此,不管順產還是剖腹產都不可避免地對女性的盆底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傷。

產後盆底肌訓練方法

不管是什麼樣的訓練,都需要長期堅持。各位新媽媽最好每天練習,有空就抽5-10分鐘鍛鍊,這樣才能恢復的好哦!

懷孕初期

初期孕媽媽們先找到骨盆底肌的位置,喚醒這個部位的覺知,做簡單的收放,因為盆底肌屬於環狀括約肌,所以可以做收縮練習。這一切要靠自己有意識的控制去完成,那是一種類似提肛的感覺。找到以後再配合呼吸。

孕中晚期

孕中期的媽媽可以在呼氣時將骨盆底肌收縮上提,吸氣松下來,孕晚期的媽媽做法正好相反,吸氣收緊上提,呼氣放鬆下來。

其實只要媽媽們有練習的意識,是不必受到姿勢的束縛的,可以在任何環境下開始,可以是坐在辦公椅上,可以是站立的時候,只要堅持就會在分娩的過程中受益。

產後

產後不是立即開始練習,這要根據每位媽媽的不同的恢復情況而定,比如分娩時有側切的媽媽,如果刀口仍有腫脹的感覺就不急於練習,剖腹產的媽媽如果在練習時因為牽扯腹部刀口有不適的感覺,要在傷口無牽扯疼痛感後再開始。一般情況下在月子裡就可以開始練習了。

抬臀式。採用平躺的基本姿勢,膝蓋保持彎曲,雙手伸直向外攤開,用腰部力量將臀部儘可能地抬高,其他部位保持不動,堅持5秒,然後恢復原來的平躺姿勢。

伏地挺身抬腿。面朝地面,做伏地挺身狀,雙腿彎曲,一隻腿慢慢抬起伸直,保持五秒後還原。熟練後可以再加拉力繩等器械輔助。

深蹲。這是比較耗費體力的盆底肌肉恢復運動,它能充分的鍛鍊肌肉的韌性,堅持每天練15分鐘左右,持續一個星期,盆底的肌肉能得到很好的鍛鍊。

總之,產後盆底功能的恢復要遵循循序漸進、適時適量、持之以恆的原則。早早做好盆底肌鍛鍊,就能在懷孕生產時更輕鬆,恢復起來更容易。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30665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