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沒有個上一秒天使,下一秒惡魔的2歲娃?如果有恭喜你,你娃開始長大了。如果沒有,那可能是你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
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兩歲左右甚至還不到兩歲的時候,開始出現了一種近乎家家必備的標誌性「幼兒發脾氣症候群」,所以有了Terrible Two這個概念。
本文為你解答關於Terrible Two的一些謎團,或許,看過此文後,你對你的孩子會有個新的認識。
一、Terrible Two從什麼時候開始
不管是網上,鄰居,朋友,很多人都會告訴你2歲左右孩子就開始進入暴躁,倔強,整個世界都是我的,80%脫口而出的第一個回答都是「不」的階段。看著懷中睡的香甜的小寶,心中開始惶恐他的第一個叛逆期。
但似乎沒人說的清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什麼時候會結束。
但或許這幅圖能給你一點點指示:
圖片來源:《你的2歲孩子》
這個圖解釋了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非常令人困惑的問題,似乎某一段時間孩子還非常懂事,聽話,而過了一段時間卻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易怒,狂躁。就像老人常說的:「孩子都是一陣一陣兒的"。
這種情形稱為」成長的交織「,孩子的性情似乎也在5歲之前一直在」穩定「和」不穩定「之間搖擺。
第一個不穩定期出現在大約一歲半到一歲九個月這段期間,然後經歷了大半年的相對緩和,在兩歲半的時候再次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經常說糟糕的兩歲,這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
而這種不穩定,要持續到差不多四歲半,所以,所謂的Terrible2,其實應該是Terrible2,3,4,即國外所指的Toddler及Preschool階段。到了5歲後,孩子的性格趨向穩定,就進入了Kindergarten的年齡,可以準備上學了。
這種情形,在Mary身上體現的非常明顯,我並不是很確定她在一歲半-一歲九個月之間是否有經歷過一次不穩定。或許是因為兩歲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比一歲要多得多,以至於我絕對可以肯定,從差不多兩歲半開始,我們家開啟Terrible的潘多拉魔盒。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為發脾氣的導火索,她會因為一個」不許「而大發雷霆,因為爸爸沒有等到她把鞋子穿好就開車而哭的地動山搖,家裡的門若不是她扭開的,她就恨不得哭到把門都打出一個洞。脾氣爆發的速度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來形容,很多時候,直到她哭完了,我還沒有搞清楚到底剛剛是發生了什麼。
二、父母應該了解的四件事
很多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可能都有咆哮的衝動吧,懷疑自己的育兒方法是不是無效,失敗。在你覺得你是個失敗的媽媽之前,你可以先了解下這四件事。
1.
你的孩子正在學習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如果光聽從媽媽那下達的最高指示是無法讓他滿足的。
他需要知道自己有安排身邊事物,包括影響身邊人的能力,因此他對很多事情要求完美並如他心意,比如他固執的堅持將某一樣東西放置在同一個地方,固執的只吃一種或幾種食物。不斷的測試你的底線,在你規定只能看一集動畫時,他依舊不肯如從前一般主動關掉電視,或是明確的告訴你,我還要看。
而與此同時,固執,不聽話,其實是為了獲取安全感。他是因為不確定一些事情才霸道,不講理的。對他來說,世界那麼大,那麼複雜,要是有一小部分(他父母的世界)他能做主,他就會有安全感。
2.
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由情感所驅使的,而不是理性思維,無論你是3歲還是30歲,都是如此。也就是說,人生來就是感性動物,理性是後天的所形成的能力。
但是,成人與幼童的區別在於,成人有可以用自己的理性思維去指導情緒,從而才去正確的行動。幼童則不具備這種能力,也就是說,他們的行動都出於本能。
因此,當孩子不想要睡午覺,或是想在飯前吃一塊餅乾的話,告訴他:「你如果不睡午覺,下午就會變得沒精神。」,「你現在吃餅乾等下就吃不了飯了。」對孩子來說,進入他大腦的並不是解釋,而只是一個字:「No!」。然後,他的情緒上來了,你就倒霉了。
不管你要求多少遍,孩子仍然不會配合。解決這件事的根本方法是,通過扭轉他的情緒,孩子在提出這種不合理的要求時,他本身是抱有可能被拒絕的負面情緒,當接受到不理想的結果後,負面情緒分秒之間就能爆發。
所以,通過改變你的表達方式,使得孩子認為你的提議似乎比他的想法更棒,比如:「我是大怪獸,要來撓你的腳丫啦,還不快點到被子底下躲起來。」更能達到讓孩子開心的上床的目的。
3.
我們習慣於對孩子濫用父母的權利,即過多的說「不」。
不許玩水,不許看電視,不用把衣服弄髒,不要把東西吃的到處都是,不要坐的歪歪扭扭的,不要玩了。
聽過狼來的的故事吧,只不過這次,你是喊「狼來了」的放牛的娃,而你的孩子是被你嚇了幾百次已經麻木了的村民。
想像一下你正在開車,周圍的綠化帶花花草草都不會讓你感到緊張而是搞得你昏昏欲睡,直到一個人突然衝出馬路。
人類的大腦對於不尋常的事情比較敏感,當你的「不可以"說的已經被孩子當作背景音而忽略不計時(就是你多次喊不,孩子依舊自顧自毫不理會)時,你就已經過度的使用」不「了。
我們應該學會用積極的語言去和孩子交流,告訴他:」請坐好「而不是"別再跳了」,「用兩隻手捧住碗」而不是「別弄灑了」。
孩子缺乏從負面語言(即不行,不要,等等)中過渡到正確行為的能力。告訴他不可以做什麼,卻沒有告訴他可以做什麼,無形中是將孩子推到了你不想讓他做的事情上去。
現在,請你不要去想孩子的水杯是什麼顏色,然後閉上眼睛。
怎麼樣,再睜開眼睛的時候,水杯的樣子是不是已經在你腦袋裡轉過一圈了?
4.
你可曾想過為什麼孩子對你的要求第一反應是「不」?
當你試圖跟一個陌生的人談話時,第一選擇的話題通常是天氣,或是讚美對方的衣著服飾等等,因為你在潛意識中知道,以這樣的話題切入不會挑起任何爭執。
而當我們與孩子談話的時候,我們並沒有記住這一點。
我們經常在孩子玩的熱火朝天的時候,比如圖上的小女孩正在挖沙,媽媽突然來了一句,」別玩了,該走了。「,我想答案幾乎是肯定的:」不「,
在沒有任何徵兆,沒有任何切入的情況下,你叫孩子如何去接受這個殘酷的安排:」本小姐還沒玩夠呢,怎麼能你說走就走!「
在父母沒有參與孩子的遊戲,在旁邊刷著刷著手機突然驚覺時間已過,急忙拉著孩子走的情況下最為可能造成孩子的拒絕。
三、典型表現和類型
記得還是嬰兒階段,孩子就根據「三翻六坐八會爬」這樣的密碼來成長的吧,每個孩子都是驚人的相似,到了月齡就學會了這門技巧。
在Terrible Two的這個檻上面,他們又一致了。
高分倍的尖叫哭喊,踢打,丟東西,不分場合的發脾氣,測試你所設規矩的底限,跑掉,開始變得獨立並開始不願接受你給他無微不至的照料,變得沒有耐心,不喜歡被抱,出現分離焦慮。
似乎上個月他還是喜歡走路求抱的小娃娃,現在當你想要抱抱他好好坐一會兒的時候,他又想要掙脫你的懷抱;而當你正在滿手拎著購物的袋子,他卻抱著你的大腿,哭鬧著擋在你的前面張開雙臂,似乎一步也再走不得的樣子;上一秒你才把鞋子幫他穿好,下一秒他已經把鞋拔掉並試圖穿上未果,躺在地上扭動哭的驚天動地。
但你還是有可以預見和規避的能力,能夠避免讓我們每天遭遇到更多情緒失控。
最可能發生情緒失控或可能導致孩子情緒失落的情形有以下幾種:
因疲勞:這種情形經常發生在剛起床或是要睡覺之前,孩子會因為睡眠不足而非常暴躁。甚至很多時候孩子會哭鬧著睡著。
喧鬧:很尷尬的是,有些孩子,會在超市或是擁擠的人群中感到不安貨沮喪。或是當太多的人給予他過多的關注,比如很多人圍著要求他表演唱歌或舞蹈,或是一大家子人都就他的吃飯問題發表意見等。
得不到充分的關註:尤其是當媽媽表現出對別的小朋友或是別的事物的關注超過對他的關注時。
當聽到「不行」這句話時
身體不適時
總結:當孩子情緒不平穩的時候,你可能做什麼都是錯的,而當他的情緒穩定的時候,他更容易去理解你,聽從你的安排。
因此,用積極的行動和語言去影響孩子,或許,你能幫助你的二三四歲孩子,更平穩快樂的度過他的人格形成期和第一個叛逆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