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身高體重是喂養的主要成果,因為這是判斷寶寶生長發育情況的兩個基本要素。不過還有一項指標也需要時刻關注,那就是---便便。
便便的性狀、次數、顏色等,也是判斷寶寶健康與否的依據。那麼,寶寶拉什麼樣的便便是正常的?拉什麼樣的便便是不正常的呢?今天就帶媽媽們一一辨識。
一般寶寶正常便便:
純母乳喂養的寶寶,便便呈黃色或金黃色,粘稠度均勻如膏狀或糊狀,可能偶爾偏稀或偏綠,有酸味但不臭;奶粉喂養的寶寶大便呈固體狀,淺黃色或淡黃色,偶爾會伴有臭味。
除上述正常便便以外,其它性狀的便便並非就是異常的。為什麼這說呢?因為寶寶個體存在差異,生活環境也有差異,會存在非常規的排便情況。
比如下圖黑黑的便便,是不是感覺異常啊?其實這是胎便。
1 胎便:
寶寶出生頭一兩天排出的便便即為胎便,通常是黑黑的顏色(類似深黑或墨綠色黏土狀),出生第三天以後,就漸漸成為轉型便,介於綠色和黃色之間的粘稠便。(如果不是剛出生的寶寶出現了黑色大便,就考慮是腸道問題,需諮詢醫生。)
2 綠便:
①、因為人的膽汁是綠色的,由於腸道蠕動過快,膽汁未來得及變成黃色就排出去了,於是出來的就是綠色的便便。導致腸道蠕動過快的原因很多,比如受涼,乳糖攝入過多等。特別提醒,當寶寶處於飢餓狀態時也會腸道蠕動過快,會出現稀且量少的綠便。
②、鐵元素吸收不完全,當便便被排出體外,暴露空氣中後氧化成綠色了,多見於奶粉喂養的寶寶。
3 泡沫:便便帶泡沫是糖代謝不完全的產物。若純母乳喂養,常見於前奶吃的多,後奶吃的少;也可能媽媽吃的甜食較多。若奶粉喂養,考慮奶粉中的糖分是否過多。
4 奶瓣:其實就是沒有消化掉的脂肪。由於某些原因導致消化不良,或者吃過多導致營養過剩,消化不掉就排出體外了。
5 油狀物:寶寶大便發亮、油油的,偶爾放屁都帶點黃色油狀物。主要是油脂攝入過多消化不掉導致。常見於純母乳喂養,與媽媽的飲食過於油膩有關。
6 伴黑色條狀物:便便中伴有許多條狀黑色物,像一條條小蟲子,醫生說可能與寶寶的飲食有一定關係,具體原因不明。
7 便便臭:有的寶寶拉的便便特別特別臭,其實就是蛋白質攝入過多,消化不掉導致。
除胎便以外,以上情況多與消化不良有關。消化不良並非是生病了,主要原因是寶寶消化系統發育還未完全,比較容易因飲食不當等因素而引起消化不良。只要寶寶精神狀態好,生長發育情況良好,沒有其他異常,就不用擔心。此時,媽媽要多從寶寶的飲食以及相關清潔衛生找原因。
如果便便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就需要就醫諮詢了。
1 蛋花湯樣:黃色,水分多、糞質少,如果寶寶精神狀態也不佳,就表示寶寶可能患有病毒性腸炎。
2 豆腐渣樣:便便為黃綠色帶粘液的稀便,有時呈「豆腐渣」樣,這表示寶寶可能患有黴菌性腸炎。
3 鮮紅色:表示出血的地方距離肛門不遠,可能與肛門裂傷有關。
4 暗紅色:如果腸道裡面有不正常的組織或息肉,會造成不正常的出血。而且大便在經過腸道時,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因為血色素會和腸內細菌發生作用,所以顏色不會是鮮紅,而是暗紅色。
5 黑色:如果是上消化道的出血,比如胃或十二指腸出血,顏色就會是黑色的。越高位的消化道出血,大便的顏色會越黑,越接近肛門的出血,大便顏色越鮮紅,而中間段消化道出血,大便則會呈現暗紅色或是咖啡色。
6 灰白色:正常的大便因為有膽汁,所以會呈現黃色或綠色,但如果大便呈灰白色,看上去像白陶土,這說明寶寶的膽道阻塞,膽汁不能流入腸道,要立即就醫。
7 大便外麵包著血:通常是因為大便很硬,造成肛門裂傷,這時會看到一坨硬硬的大便,外麵包著血,但是大便裡面沒有,這種情況與便秘有關。
8 大便和血混合:如果是腸道內部的問題,會看到血和大便混在一起。例如,在高位的小腸出血,看到的就會是磚紅色的大便,並且便和血是混合在一起的。
再來說說寶寶的便便次數
寶寶的大便次數有明顯個體差異,有些母乳寶寶一天能拉上10次也正常,還有一些攢肚的寶寶長達1周甚至2周都不拉也是正常的,我還見過最長26天不排便的寶寶也是正常情況。
所以,寶寶大便次數是否正常,最重要的是和之前的情況比較。例如,寶寶一直都是幾天才拉一次,拉出來的便便也很軟,那即使4天拉一次也沒有關係。而如果寶寶本來都是一天2~3次,突然一天7~8次,而且拉出來的便便很稀很水,那很有可能是出現某種問題了,此時要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以及喂養、睡眠情況,如有異常就需要及時就醫諮詢。
最後,不管寶寶是不是理想的「黃金便便」,都不能單一的只從便便情況來判斷寶寶是否生病,任何一種疾病都不只是有單一的症狀表現,可以通過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睡眠、飲食等是否有突然和平時不一樣的表現來作初步的判斷。最了解孩子狀況的,應該還是咱當媽的,如果媽媽實在擔心,最好的建議就是去!看!醫!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