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幼兒洗澡跌入開水鍋 盤點寶寶燙傷急救措施

近日,瀋陽市一位年輕母親在家給2歲兒子洗澡,豈料,母親轉身的瞬間,兒子不慎跌入開水鍋,全身嚴重燙傷。「手、胳膊、肚子上的皮都被燙沒了,兩隻小手還可能落下殘疾,這是我最擔心的。」這位媽媽說。

其實這些人為疏忽所造成的燙傷,只要多一份關注就能避免傷害發生,而媽媽們在平常照顧寶寶時怎樣避免燙傷?燙傷後該怎麼辦呢?

各種燙傷的急救處理方式

熱液燙傷

在醫院最常碰到的類型就是熱液燙傷,像是熱水、熱湯、熱飲料等,由於寶寶在六個月大處於爬行期,只要媽媽或是主要照護者走到哪裡寶寶就跟到哪裡,在端熱湯、煮火鍋、泡咖啡、泡茶等多種熱液時,儘量放置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還要注意是否有桌巾或是電線插頭,以免寶寶好奇拉扯,導致燙傷,注意給寶寶喂熱飲前,務必確定是寶寶可接受的溫度,而後再開始進食動作。

謹記「沖脫泡蓋送」口訣,在熱液燙傷第一時間,」家長及周圍人員必須立即動作,游家孟說明,「沖」是迅速使用流動自來水做沖洗動作或把受傷部位浸泡冷水,快速降低皮膚表面熱度;「脫」是充分將受傷部位泡濕後,再小心除去寶寶身上衣物,必要時可使用剪刀剪開衣服,若衣服黏連住皮膚,則先不要處理,並儘量避免將水泡弄破;「泡」是持續浸泡於流動冷水30分鐘,若擔心寶寶體溫下降則可使用溫水;「蓋」是使用乾淨的床單、布單或紗布覆蓋患部,可避免傷口感染;「送」是立刻送往鄰近醫院處理,傷勢嚴重則最好前往有燙傷中心的醫院進一步治療。

接觸性燙傷

接觸性燙傷顧名思義就是接觸到熱源導致燙傷,最常聽到的就是碰觸到鍋子外面的高溫或是碰觸到機車的排氣管,游家孟分析了近期臨床案例,由於六個月以下寶寶對疼痛感應度較差,無法準確分辨是痛或癢,即便被燙到也只是覺得不舒服,不會出現任何哭鬧的反應,而媽媽購買熱湯麵後,放在寶寶旁邊並未用任何衣物遮擋就騎摩托車返家,等媽媽抵達目的地,將湯麵移開才發現寶寶已經整片二度接觸性燙傷;接觸性燙傷當下需按照「沖脫泡蓋送」步驟施行急救,但有水泡時則必須小心避免將水泡弄破,以免感染。

電灼傷

由於接觸高壓電或是電插頭所引起的灼傷,像家中各種電器設備會使用插座或延長線,寶寶若不小心咬電線或拉扯後,就可能會觸電灼傷;若是電器灼傷,在急救前,必須先切斷電源或用絕緣體將電源移開,若情況嚴重,發生呼吸或心跳停止,則應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及體外心臟按摩術急救,電灼傷不同於燒燙傷的處理方式,當下不必經過沖水,直接送醫治療即可。

火焰燒傷

火焰燒傷較為少見,但在某些特定節慶、祭祀時,仍然時有所聞,游家孟醫師說明,在特定場合,可能會燃放鞭炮、燒紙等造成小孩火焰燒傷,小面積的火焰燒傷,第一時間熄滅,造成的傷害較小。

由於火災、燃氣爆炸或酒精燃燒造成的火焰燒傷,身上若著火時必須先「停止」,切忌四處奔跑,以免助長火勢,周圍的人則可使用棉被或大衣將著火處撲滅;再「倒下」,用雙手將臉部掩住,確認地板上沒有助燃物後地臥倒;接著「滾動」,通過就地臥倒的方式在地上翻滾;最後「冷卻」,等將火完全熄滅後,依照先前提及的熱液燙傷急救方式「沖脫泡蓋送」處理即可。

化學性灼傷

化學性灼傷是較容易疏忽的燙傷,游家孟醫師建議家中最好不要存放強酸、強鹼等危險物品,更不要使用各式各樣的瓶瓶罐罐來裝這些危險液體,尤其每到端午節,許多家庭會自己包鹼粽,結果一不小心就被誤傷。他更以周圍親友案例說明,使用裝咳嗽藥水的瓶子來裝強鹼放廚房,保姆誤以為是咳嗽藥水就喂給小孩吃,結果就發生憾事,寶寶的喉嚨跟食道完全被灼傷,嚴重時還可能傷及呼吸道,導致嗆入性傷害。

家中常有含鹽酸的清潔用品,寶寶因好奇心重而誤食,,造成危險,若被化學性物品傷害到,第一時間就要大量沖冷水半小時,特別是強酸溶液一定要馬上沖冷水稀釋,這動作遠比立刻就醫還要重要,因為無論成分及酸鹼度,使用大量自來水沖洗,才能降低皮膚表面化學物品濃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2950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