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怎麼哄也不睡,怎麼辦?
Photo/jp.fotolia.com
你有過這樣的幸福,也有過這樣的苦惱
生命第一天,寶寶出生了!一家人興奮,激動,欣喜若狂之餘,不禁有些許的無助與迷惘。看著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生命,總想給他/她最好的,吃飽睡好,健健康康的發育成長。但有時會力不從心,寶寶怎麼哄也不睡,一餵奶就睡著,剛睡著沒多久就驚醒,夜裡更是鬧得厲害,怎麼辦?
寶寶半歲了,他/她開始會坐著看世界了,經常笑,尤其看到爸爸媽媽會咯咯的笑,可愛極了!可是父母也有苦惱的一面,就是每天放寶寶睡覺都提心吊膽,不知道這次又要多久時間才會睡著,睡著後大人還是心驚膽戰,不知道今天寶寶會不會哭醒,不知道自己可不可以好好睡整夜。怎樣才能改善這樣的狀況?
其實答案很簡單
其實答案很簡單,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就是"睡眠訓練"。如同人生中任何技能一樣 (比如畫畫,寫字,游泳,跳舞),快速入睡和良好的睡眠也是一項技能,它並不是天生就具備的,是要通過後天的訓練來養成的。新生兒沒有自我的認知和能力去訓練自己,一切的一切都要靠父母的説明,這就需要父母有主見,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怎樣做,如何訓練。這裡要講的「睡眠訓練」就是一套實用而不死板的方法,告訴父母什麼時候應該怎樣做,建立規律,全家受益。
既是訓練,就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代價,也需要你的堅持和不懈。
經過「睡眠訓練」的寶寶,能夠早在第二個月開始睡整晚(夜間7-8小時,不間斷),自我安撫入睡,快樂醒來;並在第六個月開始和家人的生活同步,夜間不間斷的11-12個小時的睡眠,更是給爸爸媽媽留出了自我調整休息的空間和時間。所以雖然需要付出努力和代價,但是睡眠訓練無疑是非常值得的,是收益遠遠高出支出的明智選擇!
Photo/mp.weixin.qq.com
我們從頭說起。
吃整餐
新生兒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吃!在臍帶剪斷的那個瞬間,營養的傳輸方式便進行了一個革命性的轉變:由血液變成乳汁;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能得到足夠的營養,變成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去吮吸才能填飽肚子。無論是選擇母乳還是配方奶,在生命的一開始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寶寶學會吃整餐。
什麼是整餐?
整餐就是寶寶吃夠了一頓應該吃的量,填飽了肚子,與之相對的是零食餐,吃幾口,恰好能夠消除饑餓感。
對於母乳的寶寶來講,整餐意味著兩邊乳房全部吃空,或者一邊乳房吃空,另外一邊乳房吃一部分;對於喝配方奶的寶寶來講,整餐意味著攝取醫生建議的奶粉量。
那麼睡眠呢?
如果寶寶每一頓都能夠吃整餐,那麼好的睡眠將會隨之而來,吃整餐是睡眠訓練的基礎一步,是生命的第一項挑戰。
「吃整餐」不容易!如果你是新生兒父母,一定知道這是為什麼:寶寶太睏了!他/她經常才剛吃了幾口,只消除了饑餓感,就睡著了。
這個時候一定要叫醒寶寶,讓他/她繼續吃,直到吃完了一頓整餐。千萬不要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不忍心叫醒寶寶! 搓他/她的小腳丫,捏他/她的小鼻頭,揪他/她的小耳朵,給他/她換尿褲,大聲跟他/她說話和唱歌。
無論如何寶寶必須吃,必須吃飽。
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吃整餐"呢?對於母乳的媽媽們來說,寶寶吃整餐是最利於保持產奶量的餵養方式,也是最利於媽媽產後恢復和預防乳房發炎的餵養方式。
我來解釋。
在寶寶出生後的3-天,母乳的媽媽會經歷所謂的發奶或者是漲奶,發奶之前,母乳是極為濃稠的乳黃色的液體,被稱為初乳(colostrum),它的蛋白和抗體含量極高,不僅非常容易能夠填飽寶寶的小肚肚,也是寶寶的高品質營養品。母乳可以分為「前乳(foremilk)」和「後乳(hindmilk)」。
前乳較為稀淡,半透明,含熱量較低,寶寶不用怎麼費力吮吸便可以喝到。相比之下,後乳濃稠,為乳白色,含熱量高,需要寶寶花一定的力氣吮吸。
如果寶寶經常剛剛喝幾口就睡著了,那麼他/她只是喝了前乳,或者前乳和一小部分後乳,而沒有把乳房喝空,喝完熱量高的後乳。
經常如此的話,媽媽的乳房內會一直存留「剩餘的奶」,這樣非常容易導致乳房的發炎,並且由於寶寶經常「不喝完」,身體會回饋給大腦資訊說寶寶的需奶量要小於當前的產奶量,一段時間後,產奶量便會相應的下降,非常可惜。
Photo/mp.weixin.qq.com
對於母乳的寶寶來說,由於沒有攝取足夠的高熱量的後乳,他/她會很快由於饑餓感的原因而醒來,要求再次的餵奶,影響寶寶的睡眠。
經常性的零食餐還會延遲寶寶良好新陳代謝系統的形成,最不好的情況下,有可能會影響寶寶的生長和發育。
無論寶寶是喝母乳還是喝配方奶,一頓完整的哺乳(而不是吃幾口就睡著的零食餐),會幫助寶寶快速的建立良好的新陳代謝體系,延長寶寶饑餓感到來的時間,寶寶不會很快餓醒,也就延長了寶寶的睡眠時間。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媽媽在幫助寶寶吃整餐的時候,她潛移默化的教給了寶寶乳房/奶瓶是與吃飯相關聯的,和睡覺沒有關係,因而避免了喝奶成為寶寶入睡的暗示。寶寶長大後也不會有一吃飯就犯睏的情況,從生命的一開始就給寶寶養成了一個良好的進食習慣。
Photo/mp.weixin.qq.com
在堅持新生兒吃整餐的情況下,一個星期到十天後,寶寶會形成自己的生活規律迴圈,一個迴圈始於寶寶開始吃奶,結束於寶寶再次感到饑餓,迴圈的長度也趨於穩定,通常為2.5~3個小時,寶寶夜間也會開始有3-5個小時的連續睡眠。
堅持幫助寶寶吃整餐的努力是立竿見影的,你會看到寶寶不僅學會了如何吃,如何吃飽,並且他/她的新陳代謝體系建立了起來,保證了寶寶健康的生長發育。
"吃整餐"是睡眠訓練的的基礎一步。
自我安撫入睡
什麼是「自我安撫入睡」?
其實就是讓寶寶自己哄自己睡覺,在沒有外人説明的情況下讓寶寶自己入睡。
做起來大致是這樣的:在寶寶吃完奶,玩了一會,開始有睏的跡象的時候(比如打哈欠,揉眼睛,煩躁)媽媽便抱起寶寶,給他/她換上睡覺穿的衣服(睡袋),把寶寶放在自己的小床裡,調整好屋裡的光線,跟寶寶說『睡個好覺,我的王子/公主』,親吻寶寶,然後離開屋子,關上門。
就是這麼簡單!然後......你會說:"可是,寶寶會哭的啊!哭了怎麼辦呢?"
這個問題非常合理,在我給出答案之前,想先純粹說說寶寶的哭。作為一位母親(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我明白「寶寶哭"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觸及母親的底線,所以想強調下面的見解是我個人的,雖然深信,但絕不強加。
1.認識寶寶的哭
嬰兒哭的最基本目的是表達需要,然後是釋放發洩情緒,最後是沒有原因。嬰兒的哭絕不是表達他/她不喜歡父母,或者不喜歡這個世界,他/她也絕不會用哭來操縱父母,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哭是嬰兒最重要的交流方式,我不敢想像一個不會哭的嬰兒會是怎樣的,我為我的寶寶們會哭而感恩。
Photo/mp.weixin.qq.com
2.寶寶哭時家長的反應
當寶寶哭的時候,最不明智的選擇就是馬上用各種方式來終止寶寶的哭!這就如同不讓一個有需求的人說出他的需求,讓一個想發洩情緒的人閉嘴是一回事。
當我們滿足了寶寶的需求,給了他/她釋放情緒的機會,很多時候,寶寶自己就不哭了,因為哭的目的達到了滿足了。
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把每天1-4小時歸於正常嬰兒哭泣之時間長度,並建議在沒有醫療原因的情況下,對待哭不停寶寶的最好方式是將他/她自己放在安全的地方讓他/她哭,父母通過監視器監控寶寶的情況。
這樣寶寶是安全的,也可以避免父母在衝動的情況下做出的任何對寶寶無意識的傷害。而對嬰兒來說,每天1-4小時的哭不會對他/她造成任何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寶寶也不會因此不愛父母,對這個世界產生消極情緒(起碼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研究表明)。
所以當寶寶哭的時候,可以給自己和寶寶一點時間,去明白寶寶哭的原因,去滿足寶寶哭的需要,容許寶寶哭一哭,好過立即以各種方式停止寶寶的哭。而且坦白的說,很多時候去停止寶寶的哭,僅僅是因為作為父母的我們無法承受寶寶哭的聲音。
3.不可避免的衝突
作為父母,我們早晚是要面對寶寶的哭,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因為我們不可能永遠滿足寶寶的任何需要,不可能永遠用「抱一下」,「給個好吃的」來終止寶寶的哭。
既然是不可避免的衝突,那麼還不如從第一天就正視它,也用「容許寶寶哭一哭」來告訴寶寶,目前的這個需要無法(立即)滿足,請耐心的等一等。並且可以用行動和語言來告訴寶寶,父母所想達到的,所想實現的是什麼。
嬰兒雖然能力非常有限,但不要忘了他/她可是一個潛力無限的人!他/她很多時候能奇蹟般地明白我們的意思,理解我們的意圖;他/她可以承受的,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很多。
現在繼續說「自我安撫入睡」:當你轉身關門,期盼寶寶就這樣進入夢鄉的時候,卻聽到了寶寶放聲大哭,應該怎麼辦?
1.容許寶寶哭一哭
在放寶寶自己入睡的初始,寶寶哭5-15分鐘是非常常見,也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寶寶還不具備自我安撫入睡的能力,他/她更喜歡在父母的幫助下入睡。為了給寶寶養成自我安撫入睡的好習慣,父母可以容許寶寶這個時候哭一哭。
有些寶寶哭還不到5分鐘就睡著了,而且第二天放到床上後就不哭了,只發出一些嬰兒特有的清脆聲音就睡著了。這說明寶寶已經擁有了自我安撫入睡的能力。
有些寶寶哭的時間會長一些,如果超過了15分鐘,媽媽可以輕輕的走到床邊,短暫的安撫寶寶,然後再次離開關門,很多時候,寶寶在被安撫後很快就睡著了。
平均來說,堅持放寶寶自己入睡3-5天後,寶寶開始具備自我安撫入睡的能力(有些寶寶需要的時間短一些,有些長一些):放下不哭,5-15分鐘內入睡。
2.幫助寶寶找到"睏點"
放寶寶自己入睡的一個誤區是:等寶寶很累很累了,再去放他/她睡覺,以為越睏的寶寶入睡越容易。
但事實是嬰兒是非常容易「睏過頭」的,「睏過頭」的寶寶入睡非常困難,他/她雖然已經非常疲勞,卻無法入睡。非常難受煩躁,有可能一個小時過去都睡不著。
所以家長要做的是注意觀察自己寶寶睏了的信號,比如揉眼睛和打哈欠,你的寶寶一定有自己睏了的信號,家長只要認真觀察就很容易能夠辨識。當寶寶一出現這些睏了的信號,馬上放寶寶去睡覺,不要等太長時間,不要錯過寶寶的「睏點」。
Photo/mp.weixin.qq.com
3.幫助寶寶增加"舒適感"
有些寶寶被放到自己睡覺的環境便可以入睡(比如自己的床,自己的睡衣,睡袋等),但有些寶寶需要一些輔助的睡眠暗示。最常見的是安撫奶嘴、包斤、掛件玩具和擁抱玩具。這些輔助的睡眠暗示雖然不強烈建議大家適用,但是未嘗不可。
如果你的寶寶哭的時間比你預想的要長,或者是過了一個星期還無法達到自我安撫入睡的能力,那麼你完全可以嘗試給他/她一個輔助的睡眠暗示。
我女兒Rebecca 使用了安撫奶嘴和包巾,我兒子Hendrik使用了擁抱玩具(一隻兔子)。
輔助睡眠暗示的好處是它們不侷限於寶寶睡覺的環境,所以可以幫助寶寶在陌生的環境中快速入睡。
但不好的地方是,終有一天寶寶是要和他/她的睡眠暗示說拜拜的,Rebecca九個月大的時候我們幫她戒掉了奶嘴,戒奶嘴時情況如何,呵呵,留給大家想像的空間 。
Photo/mp.weixin.qq.com
安排寶寶的一天
上面講了寶寶的「吃」和「睡」,是寶寶生活中重要的兩個部分,現在要講如何把「吃」和「睡」有序的安排在寶寶的一天當中,形成規律。
寶寶的白天應該是由幾個"吃-玩-睡"的小迴圈組成的。這些小迴圈的關鍵:一是「吃-玩-睡」的順序,一定是先吃,再玩,最後是睡;二是它們在一天24小時中的定位,每個小迴圈在一天24小時中的位置應該是相似的,而不是不停變化的。這
這裡具體要講的是「吃-玩-睡」迴圈的長度,如何遵守它,和如何把它們安排在寶寶的一天裡。
1.「吃-玩-睡」迴圈長度的計算
一個「吃-玩-睡」迴圈始於開始餵奶,終於下一次餵奶的開始,中間的各項活動都需要計算在內,舉個例子來看就是這樣的。
Photo/mp.weixin.qq.com
這個迴圈的計算看起來很簡單(也確實很簡單),但明白新媽媽生理和心理上的極度挑戰,這裡再愛心簡化一下:一定是從一次餵奶的開始算起,結束於下一次餵奶的開始! 記住這兩點,就不會亂了。
2.「吃-玩-睡」迴圈 在不同年齡段的長度
Photo/mp.weixin.qq.com
3.恪守迴圈長度,不失靈活性
恪守迴圈長度下限
迴圈長度如果經常性的短於它的下限,比如說寶寶經常只睡不到一個小時就醒了,要求喝奶,說明你的寶寶還不是在吃整餐,而是在吃零食餐,那麼你就要重新開始把重點放在幫助寶寶吃整餐上,這樣他/她的新陳代謝迴圈會很快自行調整到2.5-3個小時的長度。
你也可以選擇讓寶寶稍微「餓一餓」(只適用於恢復了出生體重的寶寶,不適用於0~10天的寶寶),比如不是睡醒了馬上吃,而是給他/她洗個澡,或者出去散個步,再餵奶。餵奶的時候堅持讓寶寶吃飽這一頓,很多時候僅僅這麼一次的努力,便可以讓寶寶就又恢復了2.5-3個小時的迴圈長度。
恪守迴圈長度上限
這種情況會出現!寶寶到了該吃奶的點還沒有醒,那麼就讓他/她接著睡?
千萬不要,這是新生兒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
建議用自然柔和的方法叫醒寶寶,讓他/她吃奶。原因是寶寶有他/她每天的奶量需求,讓寶寶接著睡會減少白天的餵奶次數,那麼寶寶會要求在夜間補上,這樣便與讓寶寶睡整夜的目的相違背了,非常不值得。
而且你會發現,被叫醒的寶寶不僅不犯睏,還會兢兢業業地喝完一頓整餐,精神飽滿地玩。
不失靈活性
有些時候,維持一個特定的迴圈長度並不現實。
比如,媽媽出門,剛好晚了一個小時回來;再比如寶寶被鄰居的裝修聲吵到,早醒了一個小時。
這些不成系統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沒有關係的,不會影響建立起來的迴圈規律。
所以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爸爸媽媽可以放鬆心情,根據情況調整寶寶的下一個或者幾個迴圈,寶寶很快就又會回到建立起來的迴圈規律當中。
4.安排時間"先己後娃"
首先要說明的是,」先己後娃」 絕不是給爸爸媽媽找藉口,把寶寶丟給老人看,自己出去大玩特玩。這裡要說的是一個原則,一個不僅適用於睡眠訓練,也適用於任何其它的寶寶訓練的原則。
寶寶是家庭的新成員,是在爸爸媽媽之後進入到家庭中來的。在寶寶沒有出生的時候,爸爸媽媽上班下班、買菜做飯、一起吃飯一起聊天、一起出遊,一起建立並享受生活。
很多時候寶寶的到來可以完全粉碎這樣的生活狀態,不僅父母沒了「在一起」的時光,連正常的生活內容也消失了,非常可惜。
這樣的劇變其實是「先娃後己」,把寶寶當成生活的中心而導致的。這樣的情況表面上看起來是對孩子愛的無微不至,但實際上是主次顛倒,父母心力憔悴,孩子受寵焦躁。
既是新成員,作為後來者的寶寶就應該適應這個家的作息規律,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在安排時間的時候,就應該把這個家和伴侶的需要先安排進去,再考慮寶寶的需要。
當然,這個不是絕對的,是靈活的,也要看情況,下面說關於睡覺訓練的「先己後娃」。
Photo/mp.weixin.qq.com
早晨起床
寶寶早晨起床的時間應該和父母習慣的起床時間一樣,如果你的家庭習慣早起,早上6點,那麼早上6點寶寶便也會被叫起床吃他/她一天的第一頓奶。
如果你的家庭習慣早上睡得晚一點,到8點,那麼就算寶寶6點醒了,也要用各種方式告訴他/她,現在還屬於晚上睡覺的時間,還要繼續睡一會,當你堅持這樣做,寶寶的起床時間會逐漸與父母同步。
晚飯
下午6點是全家人一起吃飯的時間,是最好的寶寶和家人互動交流的時間,安排下午6-7點這個時段為寶寶「玩」的時間,而不是讓他/她喝奶或者睡覺,越早讓寶寶和家人一起「享受晚餐時光」越好。
晚上睡覺
晚上最後的一次餵奶時間應該是媽媽上床睡覺的時間,比如晚上11點,那麼餵了奶後,媽媽可以有一段可觀的時段可以休息。
所以如果寶寶11點的時候剛好在睡覺,還是要抱他/她起來吃奶,然後讓他/她接著睡,而不是不捨得把寶寶叫醒,然後等到母親剛剛入睡,寶寶又醒了。這樣母親餵完寶寶又得重新入睡,大大降低了母親的睡眠品質,得不償失。
當然,寶寶的到來就無疑說明生活安排會有相應的改變,但睡眠訓練會讓寶寶的生活很快趨於規律,一天中的很多時間段都是可以預期。
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就可以把寶寶睡覺的時間安排來整理房間、做飯、夫妻間處理家庭事務、談心、放鬆休息等;而把寶寶玩的時間安排來散步、超市購物、去朋友家串門等。
這樣不僅不影響寶寶規律的建立,又把生活中的各種必須和瑣碎都打理了,兩全其美。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寶寶有良好的睡眠訓練的基礎上,只有良好的睡眠訓練,才能有寶寶規律的生活,父母才能信心滿滿的預期寶寶的作息時間,有效率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5.安排寶寶的一天舉例 (2-8周)
Photo/mp.weixin.qq.com
總結一下寶寶睡眠訓練的三個部分為
幫助寶寶吃整餐 引導寶寶自我安撫入睡 安排寶寶的一天
睡眠訓練所達到的效果是
寶寶夜間連續睡眠長度慢慢加長,寶寶在8周大的時候可以達到7-8個小時的連續夜間睡眠,在16周大的時候可以達到10-12個小時的連續夜間睡眠。 寶寶放下睡覺後不哭不鬧,自我安撫入睡。 寶寶快樂醒來,精神飽滿,吃的好,玩的開心。 寶寶作息時間規律,父母生活輕鬆有效率。
最後想說的是,雖然「睡眠訓練」是以新生兒為物件來介紹的,但它絕不僅限於新生兒,無論你的寶寶是一個月大、三個月大、半歲了、一歲了,甚至是幼兒,這裡所說的睡眠訓練方法照樣適用。
你所需要的是找出針對寶寶年齡段的「整餐」定義,並制定適合寶寶年齡段的「一天作息安排」,堅持讓寶寶自我安撫入睡而不是哄寶寶睡覺。
訓練1-2個星期後(年齡越大的寶寶,訓練所需的時間一般來說越長),寶寶便會形成新的穩定的生活規律,擁有自我安撫入睡的能力,並開始睡整夜了。
祝大家在寶寶睡眠訓練的路上堅持,堅持,再堅持。在寶寶睡眠訓練所帶來的輕鬆生活中享受,享受,再享受。
蔻蔻Says:
新生寶寶,最重要的就是能吃整餐、睡整覺、然後完整享受吃、玩、睡,良性迴圈的一天。可是在此之間,最難處理的就是寶寶的哭。
很多新手媽媽們都被嬰兒的哭聲弄得不知所措,心疼伴著焦慮。為了止住和處理嬰孩的哭聲,媽媽們手忙腳亂、疲憊不堪,餵奶、睡覺的完整性常被打斷。
在寶寶無法說話和明確表達的時期,孩子的哭聲, 是最難破解的密碼。
其實,歐美權威育兒機構,如美國小兒科學會,把每天1- 4小時歸於正常嬰兒之哭泣時間長度,並建議在沒有醫療原因的情況下,最好將哭不停的寶寶,放在安全的地方讓其哭一會兒。
父母要做的不是焦頭爛額地想辦法哄寶寶止住哭聲,而是發現孩子哭聲後想表達的訴求或是任孩子通過哭泣找到其安全感及其與外部世界的聯繫。
查查的這篇新文章,就是帶領大家認識和解讀孩子的哭聲,手把手地教新手媽媽,在新的認知下,幫助寶寶吃整餐,引導寶寶自我安撫入眠睡整覺並安排好寶寶的一天,從而,解放寶寶,更解放媽媽!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