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孩子,小的時候最招大人們喜歡,因為他們很乖,不哭不鬧,大人讓做什麼就去認真的做,從來不會和父母對著干。
豆媽就有一個這樣的朋友,小時候一直是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不知道被多少父母拿來教育自己家的小孩,「你看看人家誰誰誰,從小就那麼乖,你怎麼就知道調皮搗蛋!」。可是,出人意料的是,作為所有人眼中的乖小孩,朋友卻沒有成長為大家所期待的樣子,而是越來越孤僻,性格懦弱,最後一事無成。
所以,一味地想讓孩子變「乖」,這樣真的好嗎?
1、壓抑自我的「乖」
朋友說在她小時候,有一次親戚家的表弟來做客,媽媽擅自把她最喜歡的玩具送給了表弟,朋友想反對,可是媽媽卻說她不懂事,沒有禮貌。最後,為了討好父母,她就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壓抑著,直到成年後,她已經習慣了討好周圍的人,好像只有得到別人的肯定她才能開心。這樣的「乖」真的是父母想看到的嗎?
2、不會表達情緒的「乖」
經常聽到一些媽媽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小孩子正是心理最敏感的時候,聽到媽媽這樣的話,雖然會停止哭鬧,但心底卻沒有了安全感,時間久了,就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很少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乖」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懦弱,做事。
3、沒有主見的「乖」
對父母言聽計從,從來不會認真思考「為什麼」的孩子,雖然在幼年的時候比較聽話,是大人心目中的「乖孩子」,可是到了社會上之後,做事往往猶豫不決,沒有自己的主見,在生活上也很難做到獨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