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僵直或太軟、頭總向後仰,一起幫肌張力異常的寶寶來放鬆

當醫生的一句:「你家寶寶肌張力高」一出,往往家長們都會特別緊張,其實媽媽們也沒必要過於擔心,確診為肌張力高的孩子,早期做康復治療及時,有不少孩子今後可以與健康正常孩子一樣。

由於肌張力高完全憑藉醫生的經驗來判斷,無法通過儀器檢查,因此肌張力高也會有誤診的情況發生,家長如果懷疑寶寶有肌張力高的情況,一定要選擇權威的醫學機構進行檢查,避免誤診給寶寶帶來的痛苦。那麼肌張力高的主要表現是怎麼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肌張力這個稍顯沉重的話題。

你好,我家寶寶是早產兒,現在5個月,矯正胎齡3個月,母乳喂養。最近吃奶的時候偶爾有不明原因的哭鬧,雙下肢挺直,而且吃奶的時候腿容易交叉,請問這個是怎麼回事?是肌張力增高嗎?屬於異常嗎?

嬰兒腸絞痛更易表現於早產兒。嬰兒不明原因的哭鬧、身體挺直、排氣多,但生長正常就可考慮腸絞痛。對早產兒總挺直身體,繃腳尖,有時類似弓箭狀的背曲,應懷疑肌張力增高(早產兒容易出現肌張力增高)。建議請教神經科醫生排除肌張力增高問題。若有肌張力增高,積極康復治療。

現實生活中寶寶身體過於僵硬,力氣過大或過小都不正常,寶寶肌張力是否正常應該如何判斷呢?一旦寶寶出現肌張力不正常應該如何治療?能否徹底治癒?常說的被動操具體應該怎樣操控,今天我們一起來說說寶寶肌張力那些事。

肌張力不正常的判斷

人體有屈肌和伸肌。屈肌使人體處於捲曲狀態;伸肌使人體處於挺直狀態。嬰兒肌張力高指的是伸肌張力高,就是孩子處於繃直,甚至後背狀態。

肌張力的意思,通俗點就是寶寶說運動時候能夠發出的「力氣」。肌張力過高,具體表現就是僵直,特有勁兒,小小月齡就能挺直身子,小胳膊掰都掰不動。有的患兒穿衣時難以將其手臂插入袖內,換尿布時不易把兩腿分開,洗澡時難將拳頭掰開,當下肢觸及浴盆或水面時,孩子全身立即成僵硬姿勢。

也有患兒會表現為肌張力降低,就是沒力氣,頭也抬不動,抓手指也沒力氣,翻身、爬等動作都難以完成。

肌張力高的寶寶有哪些具體症狀呢?

肌張力高的寶寶腦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傷,還可能是神經受損。肌張力高的寶寶最典型的症狀是患兒下肢伸直、內收交叉,呈剪刀狀。

1.抱起嬰兒的時候,身體是僵直的,小手常常是握著小拳頭,大拇指內扣,輕輕按摩手背也很難將小手張開。嬰兒肌肉呈現緊張狀。

2.拉伸嬰兒四肢時,能覺察到有很強的抵抗力,向上或者向左右張開手臂很困難,胸前交叉也有難度。

3.腳腕常常內扣,腳趾下扣,呈現剪刀狀。

4.觸摸孩子腿部肌肉,發現兩腿粗細不均,肌肉僵硬。

肌張力高會有哪些危害呢?

肌張力高最直接的危害是寶寶有可能患上小兒腦癱,長期下去可能導致肌肉萎縮,運動功能缺失。

比較輕的危害是寶寶將來的肌肉生長不均勻,危害嚴重的將導致走路姿勢異常,如內八字或X腿,有的還會撅著屁股走路。

肌張力異常越早治療越好。4個月以內的治療都為早期干預,容易痊癒,不會影響到將來運動的發展。

堅持科學專業的做操訓練,家長要多費心

寶寶肌張力異常,越早啟動正規的康復訓練,越容易快速、徹底恢復正常,這就是早期干預的中心思想。不要無計劃的自行按摩,以免失去康復的最佳時機。

可以根據醫生的專業要求,每天給寶寶按摩,握著孩子的手臂上舉,側拉,在胸前交叉。

讓寶寶練習登三輪。

輕捏孩子腳踝轉動。

經常給孩子洗澡,聽輕柔音樂,讓寶寶放鬆。

寶寶站立行走姿勢異常儘快乾預治療,寶寶大運動應該水到渠成,勿干預過多!

寶寶大運動發育異常儘快乾預治療

對於走路八字腳,應排除膝關節問題。如果X型腿,走路易出現「內八字」;如果O型腿,走路易出現「外八字」。

如果髖關節發育異常,會出現左右搖晃,類似跛行。如果僅是踝關節問題,左右腳位置不對稱。要是下肢肌張力高,會出現持續踮腳現象。

當然還可能有其他問題,應請教骨科醫生。但與缺鈣無直接關係。

尤其對早產兒總挺直身體,繃腳尖,有時類似弓箭狀的背曲,應懷疑肌張力增高(早產兒容易出現肌張力增高——腦癱)。建議請教神經科醫生排除肌張力增高問題。若有肌張力增高,積極接受康復治療!

寶寶的大運動不要過早干預,應該順其自然發展

「坐、站、走」等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隨著發育水到渠成的事。

過早幫助孩子「學」坐、站、走,會對脊柱、下肢造成沒必要的損傷。有些羅圈腿就是過早站立所致。

對照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嬰幼兒大運動發育時間表(見下圖)觀察孩子發育會使家長理智很多。

(圖片內容非常重要,建議點擊查閱或收藏!)

早產兒出院後需要注意的六個點,以及評估的矯正年齡計算,避免過度照顧!

早產兒出院後須注意六方面問題:慢性肺部疾患;貧血;聽力;早產兒視網膜病;早產兒佝僂病和腦發育。

對於早產兒,就應定期找有經驗的醫生隨訪。這樣在醫生的監護下,預防、干預和治療這些問題。對於腦發育問題,與出生時是否缺氧不成正比關係。再有,核磁不能診斷出腦發育異常的原因。

評估早產兒應該使用矯正年齡(月)=(出生後實際月份-(40-出生時實際孕周)/4)。由於早產出生時孕周不同,與正常足月出生嬰兒相比只有依據矯正年齡。對於穿衣服、進食、生長、發育等都是如此。不要因為早產,就總是「特別」照顧,這樣不利於嬰兒健康生長。

THANK YOU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29015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