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病叫「媽媽手」,有娃的媽媽請自查!

所謂的「媽媽手」、「姥姥手」,其實指的是手腕部腱鞘炎。

一說起這個,相信那些當媽的女性朋友最有體會。

不信就看看下面這張圖,注意看下面手的位置:

媽媽為什麼容易得腱鞘炎?

那還用說,抱孩子抱的唄!

的確,因為長時間抱孩子,手腕部的肌腱與腱鞘不斷產生磨擦、勞損、壓力增加,就有可能導致炎症發生,特別是還在月子裡的媽媽們,最容易患這個病了!老外管這叫「媽媽手」,國內叫「姥姥手」的則更加普遍。

手腕部腱鞘炎,學名其實叫「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典型的表現是:手腕用力或向小拇指那邊偏斜時會出現疼痛,有時會很突然和劇烈。手腕大拇指根部會出現腫脹和發熱,可摸到一個鼓包,按壓時會有痛感。

如何判斷是不是「媽媽手」?

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將大拇指握在手心中,向下(小拇指側)偏轉手腕,會出現明顯疼痛,這種情況可能就是腱鞘炎了。

得了「媽媽手」,該怎麼治?

如果已經確診了手腕部腱鞘炎,首先要做的,就是減少該部位的活動,讓手腕休息至少3周時間。

如果一側的手腕出現了腱鞘炎的症狀,建議改用另一側手抱孩子為主,疼痛側改為用肘部用力,讓手腕和手指都空出來,保持放鬆狀態,儘量不使勁。局部理療或冰敷,對手腕部的恢復有一定作用。

另外,建議患者佩戴腕部的護具,有利於減少腕部的受力,幫助炎症消退。在藥物方面,可以在醫生和藥師的指導下,使用消炎止痛類藥物。

外用藥如法斯通(酮洛芬凝膠);口服藥如西樂葆(塞來昔布膠囊)。

如果上述方法無法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而且時間拖得較久,建議到醫院骨科接受封閉治療。

怎麼預防「媽媽手」?

遠離腱鞘炎,最主要的還是預防。

在抱孩子時,要注意手指、手腕的正確姿勢,不要過度彎曲或後伸;

如果孩子的體重已經很大,就要減少抱孩子的次數和時間,避免手腕和手指用力過大;

抱完孩子後,可以搓搓手指和手腕,再用熱水浸泡雙手;

平時要多做手腕關節的360度旋轉,或將手掌用力握拳再放鬆,或將手指反壓或手掌反壓幾下,都可以有效緩解手部的酸痛。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27849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